当前位置:笔趣阁>历史>崛起在漠北> 第一百零三章 华清划界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百零三章 华清划界(2 / 2)

其实北华军完全可以凭借骑兵优势甩掉清军,但在马爌看来,这是北华自成立以来首次和清军的大会战,跟前几次不一样,他想好好了解一下清军的真正实力,并且北华的援军就这几天也要到了,马爌准备和清军好好地玩一把。


原来,就在北华军刚刚咬着阿济格后,马爌等一众北华将领就想到建奴必定会派兵来援,所以当时也放飞了信鸽请求增援。


果不其然,几天后,北华的援军也赶到了,是由北华老将——前叶赫首领之一的金台石统率的十万北华卫所军。北华援军之所以来得这么快,主要是锡林郭勒草原距离漠北已经很近了。


随着北华十万卫所军的到来,双发在兵力上也达到了平衡,此时北华军加上援军后兵力还有大约十六万人左右。主要构成是十万援军加马爌带出来的八万人,减去护送百姓的一万人和伤亡的一万人。


而清军总数大约在十七万人左右,主要构成是十万援军加阿济格的十万人,然后减去先前阿济格军伤亡的两万人和皇太极来援后伤亡的一万多人,共计伤亡约三万人。


北华虽然一下子来了十万援军,但临时征召的这十万卫所军可就没有火铳了,基本上是全冷兵器jūn_duì 。


现在战场态势是双方兵力上基本对等,火铳数量上也大体相等,但建奴占据火炮优势。


不过北华方面又占据了马匹数量优势,北华的这十几万大军虽然不全是骑兵,但却人人都配有马匹,全员都可以骑马机动。相比之下,清军方面可就差远了,有马的清军还不足一半。


此时,北华和建奴在漠南草原几十万大军的会战已经震惊了大明朝野,因为三十多万人会战,规模实在太惊人了,当年大明抽调全国兵力发动的萨尔浒之战,也不过出动了不到九万人。而小小的北华和建奴竟能发动几十万大军的会战,想想都让大明朝野上下不寒而栗。


但也有一部分人认为大明的藩属边将有如此强大的实力,看来是天佑皇明,今后建奴可算是碰到克星了!


身旁立即有人含蓄地提醒他,已经事实独立的边将实力太过于强大,绝非皇明之福……


随着北华援军的到来,双方的大决战正式拉开了帷幕。


在这场战争中,双方的兵源构成很有意思,北华将士的主要兵源是汉人、蒙古人和女真人。而清军的构成几乎和北华一模一样,也同样是汉人、蒙古人和女真人,只不过双方的比例不同罢了。


稍有不同的是,北华军中还有少量的俄罗斯人将士,而清军之中则是有少量的朝鲜人兵将。


闲话少说,经过连续十天的大规模交战之后,由于双方的兵源构成,武器装备,技战术水平,组织水平和指挥水平都大差不差,所以根本就分不出高低来,就连伤亡人数也差不了多少,双方又各自死伤了三万多人。


而这种规模的伤亡是都只有三百万左右人口的北华和清军都不能承受的。


特别是皇太极,他更不能承受,因为在所谓大清的三百万人口中,真正的女真人只有几十万人,他的基本盘更小。


并且八旗制度基本上是一种奴隶制残余,八旗制度能够存在的基础,全靠核心的这几十万女真人对其他民族的武力压制,一旦女真基本盘损失过大,压制不住了,所谓的大清就会立即分崩离析。


战事发展到第十一天时。


终于,承受不起伤亡的双方,不约而同地都停止了主动的军事行动。


第十二天,双方依然都在观望,没有采取行动。


中军大营里,皇太极心急如焚,他实在耗不下去了,原打算趁这个机会好好摸摸北华的实力,没想到却造成了如此巨大的伤亡。自阿济格入明以来,连番大战下来,单单只是八旗之中的满洲健儿就死伤了两万多人。这场仗打完,几乎每一户满洲家庭都要戴孝。


不但伤亡数字皇太极无法承受,军中的粮草也消耗得差不多了,自从翻过大兴安岭进入锡林郭勒草原后,清军的补给就全靠蒙古人在提供,再继续压榨下去,难保蒙古人不会闹出幺蛾子。


“我大清干嘛要和北华死磕呢?范文程早些年就说过,大清不在了,对现阶段的北华没有一点儿好处。没有大清的北华要么乖乖被明朝朝廷取缔,要么造反成功自己取代明朝。但在现阶段,北华显然还没有造反的资本,所以只要马林是个聪明人,他就不会和大清死磕,我怎么能如此糊涂!在这里和北华死磕呢。”


想明白了此中关键的皇太极,立即就做出了和北华和谈的决断。


马爌接到皇太极的和谈邀请,当然也不会拒绝。只是北华众将领们有点儿担心其中有诈,不放心马爌亲身前往。


原来皇太极为了表示和谈诚意,在信中说他愿意亲自和马爌面谈,为了让马爌放心,他建议和谈地点就设在距离两军大营各约十里左右的一个废弃喇嘛庙里举行。到时,每人各带不超过十名随员和两百名护卫亲军。和谈开始前,双方都可安排专人检查喇嘛庙。


但是马爌怎可会因为担心个人安全而放弃和皇太极面谈的机会!不说马爌对自己的个人武力值非常自信这个理由,仅仅因为马爌的穿越者身份,对于能亲眼见到皇太极这种级别的历史人物这个诱惑,马爌就无法拒绝。


双方使者很快就是商定了和谈的具体时间和细节。


八月二十七日,双方约定好的和谈第一天。


双方几乎是同时抵达的,也可能是都在互相观望着对方的动态吧。


在喇嘛庙门口,马爌亲眼见到了中国历史上大名鼎鼎的皇太极。皇太极的汉语极好,一口标准的辽东腔,完全就是母语级别。


时年四十四岁的皇太极(生于1592年),比马爌大了十一岁。皇太极的身高大约在175左右,但骨骼粗大,肩膀宽阔,身材极其粗壮有力,甚至可以用身材庞大来形容他!类似后世人所说的电冰箱型格斗手身材。此时的他虽然已经发胖了,但马爌相信此时的皇太极在个人武力方面,依旧是顶级的存在。


除了皇太极之外,马爌还看到了多尔衮和阿济格这两个同样在清史中大名鼎鼎的历史人物。


阿济格一看就是个猛张飞式的人物,身高接近两米,和他哥哥皇太极一样,也是骨骼粗大,身材极其粗壮,虽然身高要比马爌矮了上十公分,但却比马爌显得更加强壮。


多尔衮也是个大高个,身高在一米九左右。但不管长相还是身材,相对于皇太极和阿济格这两个哥哥而言,他都显得要秀气得多。


可能是早就把马爌的个人情况打探得很清楚的缘故吧,皇太极一行人到没有过多关注马爌的身高体格,双方客气一番之后,很快就进入谈判正题。


这一谈就又是十余日,双方谁也不愿意让步。


“大清”一方的底线是要得到整个漠南蒙古,好在此时“大清”对北方之地了解得还不多,所以在北方没有过多纠缠。他们知道的最北方之地,也只到黑龙江的左岸支流“精奇里江”一带,至于更北方的土地他们几乎全然不知,顶多有一些关于极北之地的传说,什么狗头人身,什么使犬部,使鹿部,使熊部等等。


但是“大清”只一条整个漠南蒙古就让北华方面全然没法谈了,要知道,北华之所以要跟“大清”死磕这一仗,就是因为大清占据了漠南蒙古之后,阻断了北华和大明之间的所有通道。


双方围绕漠南蒙古之地,连续多日谈判陷入僵局,甚至好几次面临破裂。


耗到后来,马爌的耐心终于被耗尽了,他直白地告诉皇太极,要么漠南之地各一半,要么咱们就兵戎相见,北华哪怕把家底打空,也要死磕到底。给你一天时间决断。一天后,咱们要么把酒言欢,要么整兵再战。


马爌的最后通牒奏效了,因为皇太极心里很清楚,漠南右翼没有北华和大明的认可,“大清”根本就无法实控,毕竟“大清”远在东北,而漠南右翼之地却远在河套和河套以西,且夹在大明和北华之间,以“大清”目前的实力,根本就掌控不了。


最终,在大明崇祯九年,“大清”崇德元年的九月十八日(公元1636年),北华和“大清”划定了边界,时称《华清界约》。当然,这是北华方面的称谓,在“大清”一方,当然被称作《清华界约》。


华清界约以汉、满、蒙三种文字书就,界约规定,北华和“大清”南北以黑龙江干流为界,东西以大兴安岭为界,黑龙江以南,大兴安岭以东至海之地皆归“大清”所有,黑龙江干流以北,大兴安岭以西之地则归北华。


界约另注明,北华和“大清”皆有在黑龙江上的自由航行权和出海权。


关于漠南蒙古之地,则以宣府镇为界,宣府以东之左翼蒙古之地归属“大清”,宣府以西之右翼蒙古之地则北华。


双方之所以在漠南地上最终以大明的宣府镇为界,其实也是地理因素决定的,我们知道,大兴安岭的北端直逼黑龙江南岸,而南端余脉则逶迤至宣府镇北和阴山相连,是天然的地理分界线。


请收藏:https://m.biquxx.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