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历史>崛起在漠北> 第一百零三章 华清划界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百零三章 华清划界(1 / 2)

第103章 华清划界


马爌所率的这八万北华大军之中,三万常备军几乎是全火铳jūn_duì ,而五万临时征召的卫所兵,火铳的配备比例也达五分之一。


所以这八万大军配备有四万火铳,火器配备比达到了百分之五十左右。而阿济格的十万清军,只有那披甲的三万正兵的火器配备比例达到一半,余者皆为冷兵器。火铳的配备总数只有一万五千多支,远远低于北华军的四万余支。


并且由于长城各处关口皆山路崎岖,这支入寇清军也没有配备红夷大炮等重型火炮,清军的火炮优势阿济格这里也是没有。


只不过马爌鉴于清军火铳亦有一万多杆,在冷口关一带地形限制下,北华火铳兵的数量优势很难体现,并且崎岖的山地地形也不利于全部为骑兵的北华军机动。


所以马爌并没有在冷口关附近和清军交手,而是沿途跟随监视着清军,准备等走出燕山山脉,进入平坦的草原后再和清军决战。


看到北华军只是保持住距离紧咬着自己,阿济格何尝不明白北华军的意图,奈何北华军全都是骑兵,阿济格的清军根本就无法甩开他们。


再者说,清军还掳掠了十七万大明的青壮百姓和无数牛羊物资等,想扔又舍不得,有些些累赘在,清军更无法甩开北华军了。


况且,即便是没有这些百姓和物资等拖累,有马之人还不到一半的清军也无法甩开北华军。


一直到五天之后,待清军彻底走出了燕山山脉,来到现今赤峰市南部的喀喇沁旗一带的平坦草原时,北华大军才正式对清军发起攻击。


清军由于还要照看十几万掳掠的人口和大量牲畜及物质等,兵力根本就无法集中,首先就被北华军给分割成了数部。


由于清军的一万五千多杆火铳乃是分散配置,并未形成全部集中,所以在被分割每一个部分,都被北华的四万多杆火铳压制。战不多时,清军的伤亡就已经难以承受,不得已之下,阿济格只得下令舍弃掳掠的百姓和物资等,各部清军互相靠拢,形成合力。


初时清军的这一步还很有效果,集中后的清军如同一个刺猬一样,让北华军无法下手。但是这样下去清军却无法快速机动,等于被北华军给包围了。


机动灵活的北华骑马火铳手在清军外围往来驰突,寻找清军的薄弱环节,找准机会就一阵冷铳打过去,清军只能挨打而无法还手,因为清军受火铳数量限制,做不到在包围圈中的每个点都有火铳兵和北华军对射。


就这样,包围圈之中的清军和外围的北华军形成了一个平衡,北华军由于没有大炮等重火力,既无法突破清军的密集防御队形,也无法阻止清军在包围圈内继续缓慢地向北整体移动。


而清军在北华军的包围圈中为了保持住防御队形而行动缓慢,也无法摆脱被包围的状态。


北华唯一占便宜的地方就是可以保持住几乎算是单方面对清军的持续杀伤,而自己几乎没有任何损失,但十万清军短时间内却也承受得起这种强度伤亡。


双方就以这种古怪的平衡互相制衡着向北缓慢移动。


马爌很清楚这样下去不是个办法,再拖几天下去,清军的援军一定会赶过来,到时不但阿济格军吃不掉,还很有可能无法把抢回来的十几万被掳青壮带回北华去。


但就此安排一支偏军先把被掳百姓带走的话,指望这些百姓徒步走到漠北去,至少得一两个月时间,路上还需要大量食品等物资补给。而马爌这次出击根本就没有携带如此多的补给。


并且,这些被掳的大明百姓也不一定都愿意去北华,若是把他们都强行带到北华去,又和掳掠他们的清军有什么区别?


想到这里,马爌一时间举棋不定,竟然有些犹豫了。


这时身旁的高强见马爌有些举棋不定,就提议道:“大帅,不若先询问一下被掳百姓,给他们讲明咱北华和大明的区别,让他们自行决断,然后再着两支偏军分别护送他们或是北上漠北,或是南下返回大明。”


说到这里,可要简单交代一下,马爌为这次出击带过来的将领可不少,除了他的几个侄子之外,还有好几个北华的第二代将领。


由于从开原迁居漠北时的第一代北华将领们,此时都已经上了岁数,基本上都已不再统兵,如今在北华掌兵的多是他们的后代。


这次马爌带出来的就有叶赫首领金台石的儿子那古利(此为汉姓,因金台石为叶赫那拉氏,是以汉姓为那姓)。


还有余化龙的二儿子次子于恒(字怀远),高贞的大儿子高强(字崇德),何懋官的儿子何贤(字中正)等。


这其中只有叶赫部首领布扬古因当年其家人子女都被建奴屠光,至漠北后新娶妻生的孩子此时都还小,和马爌的儿子差不多大小,而尚未开始领军。


其实以上提到的北华新一代将领除马爌的几个侄儿之外,都比马爌的年龄要大,其中有些人还大得多。如高贞的大儿子高强今年已经四十四岁了,就连最小的何贤也已经三十五岁,比马爌还要大上两岁。


听到刚强的提议,马爌觉得也只能先如此了,就安排高强去执行此事。


经过近一天的宣解后,结果出来了,大多数被掳百姓毕竟故土难离,还是选择了返回大明。约莫三分之一由于家人已经被建奴所杀,或者本就因连年饥荒家人都已不在的人,听到北华的种种好处,选择去北华碰碰运气。


结果出来之后,马爌就令余磊和何贤各领一万卫所军,分别护送被掳百姓前往漠北和返回大明,自己和其余众将领继续围歼包围圈之中的清军。


此处距离大明的长城关口只有五天的徒步路程,而把回明百姓送至关口即可,所以护送十一万回明百姓的余磊很快就完成了任务,率军返回了。


但护送另外六万北上百姓的何贤,短时间内就不要指望他能回来了,至少三个月内他是不可能赶得回来的。


就在余磊率军返回的第二天,皇太极亲领的建奴十万增援大军也赶到了。


皇太极亲领的这十万增援大军,除拥有两万多杆火铳之外,还带来了十余门红夷大炮。当然,这也多亏了沿途皆为平阔的辽河平原和西拉木伦草原,否则他绝对带不过来。


这样一来,十万增援清军和尚存近八万人的阿济格军加在一起,数量已经达到了近十八万,而北华的八万大军则因分出去一万人护送被掳百姓而只剩下七万人。


清军不但拥有兵力数量上的绝对优势,火铳数量也和北华军相差无几,且还拥有大炮优势。如此一对比,两者强弱立即逆转,并且这里又是早已归顺大清的漠南右翼蒙古之地,清军随时还可召集蒙古人前来打下手。


如此一来,这个仗对于马爌来说,可就很不好打了。


两军经过几次试探之后,进行了几次短暂的交手,由于两军都装备有大量火铳,所以这几次试探几乎没有任何肉搏战,两边不约而同采取的都是火铳对轰,排队枪毙之战术。


这是古典东亚战争史上,第一次出现具有近代战争雏形的两支大军之间的战争。


可想而知,人员如此密集的排队对轰,伤亡该有多么惊人,几次试探下来,双方各自伤亡了一万多人,巨大的伤亡数字让马爌和皇太极都不约而同地心疼起来。


仗打到这个程度,双方比拼的全是硬实力了,在一马平川的蒙古草原上,什么都藏不住也遮不住,所以什么花活都甭想,玩的就是硬碰硬。


因为是全员骑兵,马爌倒不担心会被清军包了饺子,但如此巨大的伤亡却是马爌承受不起的。


和清军打消耗战,哪怕双方损失相当,北华也是吃亏的,因为此时大清的综合实力远超北华。


此时所谓大清的人口虽然和北华差不多,大约也在三百万左右,但大清这时候已经完全降服了朝鲜,整个朝鲜的人力物力都可为清所用。并且所谓大清身边还卧着一头奶牛——大明,可随时挤奶补充营养。这两个条件都是北华所不具备的。


双方又耗了几天,马爌估摸着那六万前往北华的百姓大概已经北行了近千里,已经脱离了危险区。马爌就准备和清军脱离接触。


但皇太极哪里肯依,就一直紧咬着北返的北华军不放。


北华军翻过低矮的大兴安岭南缘进入锡林郭勒草原后,皇太极还不死心,依然如牛皮糖一般,紧紧粘着北华军不放。


请收藏:https://m.biquxx.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