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尽可能地避开察哈尔人,避免节外生枝,马爌一行离开归化城后没敢直接北上,又继续朝西绕了好几百里,直到进入大戈壁时才折向轩辕城所在的东北方而行。
马爌等越过戈壁进入漠北草原时,已经是三月份了,但漠北草原依然处于严冬季节,并且越向北去,草原上的积雪越厚,行进的速度也越来越慢,出发时准备的给养也逐渐耗尽。
虽然此时已经到了北华的地盘或者说领土,但因为气候的原因,靠近大戈壁的漠北南部草原太过贫瘠,基本没有北华的牧民和定居点存在,北华的人口基本都分布在漠北草原的中北部。
果然连行了几天后,依然没遇到一个北华的牧民点儿或者军事据点。并且由于此地牧草稀疏,野生动物也非常稀少,安排出去的狩猎队也没什么收获,再这样下去,眼看众人就要饿肚子了。
直至越过大戈壁的第六天,分散在草原上到处寻找牧民点儿的斥候,终于通过草原上升起的烟柱,发现了一个北华的定居点儿。
所谓看山跑死马,在辽阔的草原上看到的烟柱何尝不是如此!饥寒交迫的马爌一行经过大半天的跋涉,才筋疲力尽地抵达那个烟柱升起的地方。
在马爌的大队人马抵达前,已经有先到的斥候们给定居点儿通报了情况,马爌等还没到近前,定居点的千户官老远地就已率领部下迎出来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经了解,这个定居点的千户官是个汉人,也是从辽东战败时迁到漠北的,在北华的人口结构中属于最核心那批人。
这个定居点虽然只是个千户所的编制,但由于放牧、生产的需要,大部分卫所官兵平时并不在编,只常设一支百人队执勤,由卫所下属的十余个百户轮流当值。
当前轮值的百户成员汉蒙各半,令马爌欣喜的是,这几年在北华大力推行的普及汉语活动收到了效果,这个千户所的蒙族官兵基本上都会说简单汉语,汉蒙官兵间的日常交流已经问题不大了。
后头的路途就很顺利了,有了沿途各个千户所的接力通报和接待,马爌一行很顺利地在三月底抵达了轩辕城。
马爌自天启七年年底出发,一直到崇祯元年的三月底返回北华,为了营救老魏,这次行动整整用了四个多月时间。
抵达北华的魏忠贤仿佛隔世为人,唏嘘不已!沿途的大漠风光、千里雪原、万里冰封的壮阔景色令见过大世面的老魏也感慨不止。
至于他的族人们则自从进入蒙古高原不久,人人就已经心里拔凉拔凉的!一个个后悔不已。心道万不该听人忽悠来什么漠北避祸,早知道是这么个情形还不如死在老家呢。
直至行进到距离轩辕城还有几百里的地方开始,沿途人烟逐渐增多,偶尔还能看到有坚固围墙保护的村堡、小城或是小镇时,并且看情形,此地人的日子过的还算富足,众人心里才逐渐踏实了些。
最后抵达轩辕城时,看到的是远胜于老家河间府的富庶繁华,并且在整个北华好像不见一个乞丐。虽然气候实在是太冷了点儿,但眼见轩辕城内街景繁华,街上的行人个个红光满面,精神抖擞,看起来都不像是过苦日子的样子,众人心里才算是一块石头落了肚。
也就是因为他们是魏忠贤的族人,近几年因为老魏的发迹,这些近支族人过着远胜普通百姓的生活,才会有这样的患得患失。要知道此时大明北方诸省的寻常百姓之家,早就已经水深火了,哪里还有什么患得患失的攀比心态,有口饭吃能活命就算是有福了。
见到专程前来迎接他的——荣光焕发的北华大总管刘源时,魏忠贤心里更是感慨:“曾几何时!在自己眼里,刘源不过是蚂蚁一样的存在,一个避罪于蛮荒之地的可怜太监罢了,哪里会想到人家却是活得这般逍遥快活。”
其实在刘源没去开原监军前,他在宫里的地位是远高于魏忠贤的,刘源再怎么说,当年也是个有职分的太监。
而那时的魏忠贤还只是皇太孙身边的近侍太监,什么职分都没有。那时的天启也不受万历皇帝的喜欢,别说天启作为皇孙,就连天启他爹能不能当上皇帝都还两说呢!更不要说虚无缥缈的皇孙朱由校了。
那时的老魏跟着皇太孙日子混的很惨,等到天启登基老魏发迹时,刘源早已经到了漠北,两人在宫中其时并没有任何交集。
欢迎仪式结束后,就是如何安置魏忠贤和他的族人了。
老魏直接被刘源要了去,直言这几年没少受魏公公的抬举,一定要和魏公公亲近亲近。并且北华这边除了刘源和照顾刘源起居的几个小太监之外,其他地方再也没有一个太监,魏忠贤住到他这里起居也方便些。另外魏忠贤身份敏感,泄露出去就是滔天大祸,由刘源亲自照顾也更放心。
刘源的热情令魏忠贤惶恐不已,一再表示不敢。但刘源口口声声说魏公公乃是大才,住到自己这里才更方便随时讨教。
刘源这么说还真不是奉承,他确实认为魏忠贤是极有才华的人,要不何以仅凭半文盲的出身而在宫中混得风生水起?
马林也认为把老魏安置在刘源处是最合适的,魏忠贤因为内官出身,在北华并无一人认得他。慢说在北华,即便在京城时除了后宫的太监宫女和朝廷有身份的大臣外,又有几个人识得魏忠贤?怕是官位不高,不常进宫的大臣都不认得魏忠贤?所以老魏的安置倒很容易,不用担心会被人认出。
反倒是老魏的族人安置起来有些麻烦,这么几百号人既不能把他们都关起来,若是放在外面和普通北华百姓一起居住,又难保不会消息泄露。
万一哪个家伙自己嘴巴不牢,甚至是因为哪个小孩子不懂事儿说出了自己乃是魏忠贤的族人,是被北华从直隶老家营救过来的云云,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万一泄露出去就会给北华带来很大的麻烦。
在法统上,崇祯皇帝可以只派几名锦衣卫来北华抓捕马林和刘源,甚至以谋反罪处死二人都可以。到时马林等是束手就擒还是公然拒捕呢?
在法统上马林和一众北华将领们,不过是皇上的地方官员而已,拒捕就是抗命,等同谋反。马林等一旦抗命,就会在道义上陷入不利境地,整个北华也在道义上失分。
所以哪怕是只有一个魏氏族人暴露了身份,对北华对朝廷而言都会非常棘手,到时朝廷是兴师问罪还是装聋作哑?马林是公然反抗还是束手就擒?
为了尽可能杜绝魏忠贤的族人在北华被走漏消息,最稳妥的安排是把他们单独安置在一个隐蔽地方,和其他人的接触机会越少越好。
果真和魏忠贤、马爌等人估计的情况差不多,老魏及亲族刚安置好没过几天,就从京城传来了魏忠贤失踪一案的消息。
消息是马爌的“暗网”专程传回来的,暗网这个名字是马爌在这次营救魏忠贤的行动时才想好的名字,自此后马爌就以这个名称作为北华安插在大明秘密组织的代号。
消息的大致内容是朝廷在一个多月后才才意识到情况不对,因为久久不见魏忠贤一行人抵达凤阳,就连押送魏忠贤的一百多锦衣卫也人间蒸发!在魏忠贤一行离开阜城县之后,就再没地方官们报告过魏忠贤一行的行踪。
又过了一个多月,依然还是没有任何关于魏忠贤的消息,案子就此失去线索,虽然后来有山西的地方官员探知,曾有几百人马护送几百民人和车辆经山西北上,时间和魏忠贤失踪的时间基本吻合,但终究没有其他更多的证据,也就不了了之。
得知详情的崇祯气得几乎把自己的御案给掀了,无处发泄怒火的崇祯,直至亲手把曾在魏忠贤手下当过差的太监打死了两个后,满腔的怒火才逐渐平复下来。
得知消息的一众东林大臣们更是个个义愤填膺,说好的魏忠贤伏诛呢?说好的把魏阉押解回京师千刀万剐呢?说好的每人都要好好地啐一口浓痰给魏阉呢?说好的狠狠地在魏阉临死前羞辱他一番呢……
愤怒的崇祯和东林党,只好把怒火宣泄在那些没有跟随马爌北逃的魏忠贤族人身上,听说所有男丁处死,女子充入教舫司,几个魏忠贤的至亲男丁则被凌迟处死。
得知这些情况后,马爌估摸着锦衣卫的埋尸地此时还没有被发现,要不崇祯和朝廷的怒火会更加旺盛。希望永远不被发现吧!马爌暗自想到。
得到消息的魏氏族人们不寒而栗,暗自庆幸自己听从了魏忠贤的建议逃离了老家。
当然,现在这些族人早就已经知道魏忠贤没有自杀,先前在肃宁老家时隐瞒身份,是为了不暴露在那些不愿北迁的族人面前。对于北上的族人们,还在路上时魏忠贤就已经自亮身份跟族人们讲明了情况。
自从得知留守族人的遭遇后,魏氏族人顿时有了危机感,对于先前马爌苦口婆心一再告诫绝对不要暴露身份不以为然的人,这会儿恨不得全世界都遗忘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