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北返二
带上几百农民出身的魏氏族人千里迢迢地穿越大明的腹心重地谈何容易!要知道,明朝是对老百姓管控最严苛的朝代,平民百姓根本就没有自由迁徙的权利。
马爌和魏忠贤想到的借口是,这些老百姓都是边关将士们留在老家的家眷族人,且这些人本身也都是军户。马爌和魏忠贤的家丁们则是奉命负责护送他们到边关去和戍边将士们团聚的,他们都持有大同镇边关的正式调集令和地方政府准予迁徙的文书。当然都是伪造的!
魏忠贤老家所在的河间府属于京畿直隶的重心所在,沿途的关卡守备自然比较多,且地处华北平原,人口稠密。直接从河间府向北就是京城所在,沿途遇到的关卡盘查只会越来越多。
所以为了尽量避开路上的关卡盘查,减少露馅的风险,队伍决定先向西进入山西省,然后从山西境内北上出塞。
但是离开北直隶地界就意味着离开要华北平原,而山西属于黄土高原,地形崎岖,道路条件远不如平原地貌的北直隶好走。并且,此时想要进入山西,首先就得翻越高耸的太行山后才能进入山西,几百口子男女老少在冬季翻越巍峨崎岖太行山,困难会很大。
马爌一行沿途使用伪造的边关将领印信,和地方督抚准予迁徙的文书,当然更少不了大量钱财的打点。
这支队伍经过一个多月时间先自东而西翻越太行山,再自南而北穿过山西,从山西北部的大同镇出关抵达塞外。
过去北华往来大明内地主要是从宣府镇或者蓟镇出入大明边关,关系打点钱也都花在了那里,跟大同镇这边的将领们并不相熟,这次从大同出关可是很破费了马爌一大笔银子。
对于马爌和他的家丁们来说,出了塞就是天高任鸟飞了。此时已经是元月份(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属于一年中最冷的时节。
但漠南蒙古之地历来冬季只是干冷,降雪并不多,在平坦的漠南草原上,明显要比在内地时每天行进的路程快得多。
行进在塞外辽阔的草原上,自觉已经逃出生天的魏忠贤,明显心情也好了很多,但老天好像不愿意看到老魏的行程太过于顺利似的。
这不,刚刚进入漠南草原还没几天,马爌他们就得到了一个很不好的消息。
原本正为了统一漠南而四处征战的林丹大汗和朝廷和闹掰了。
原来年轻的崇祯皇帝登基后,一时间内心踌躇满志,舍我其谁。他登基后在内政上的第一件是铲除阉党,而对外的第一件决策则是把天启年间为了笼络漠南蒙古,共同对付后金而建立的“市赏”给废了,史载对诸蒙古部“尽革其赏”。
所谓市赏并不是真的赏,而是允许明蒙双方开展边境贸易,只所以带个赏字,只是大明为了凸显天朝上国的身段,意思是我答应和你贸易就是对你的赏赐或者恩赐。
崇祯这么毫无道理地突然停了边境贸易,蒙古人肯定不干呀,边境贸易本来是个互通有无的好事儿,崇祯这种损人不利己的行为当然引起了林丹的愤慨。
蒙古人手工业落后,诸多生活必需品不能自行解决,必须通过贸易从外部获得。为了施压明朝重开边市,林丹就到处扬言如不重启边贸,他就要袭扰大明边境城镇。
林丹原本这么做的本意只是向崇祯皇帝发出警告,让他不要把事情做得太绝。并且此时的林丹正在征伐右翼蒙古,并不想节外生枝,所以他一开始只是放风出去,并没有真的付诸行动。
哪知踌躇满志的崇祯皇帝根本就不屌林丹的威胁——尔等还敢犯我天朝乎?这是崇祯登基后对外政策上发昏的肇始。
崇祯这种轻蔑加挑衅的回复,好悬没把林丹给气死!愤怒的林丹有满腔的怒火需要发泄,为了给背信弃义的大明一点儿颜色看看,林丹扬言在贸易重开前,要杀光遇到的每一个汉人。
出塞后的马爌一行遇到的就是这样一个情况。
马爌现在手下可用的兵力只有自己从北华带来的一百多人、马国远从京城带来的两百多增援和老魏的一百多私家护卫,一共只有四百多人,还要护送三百多魏氏族人。
这个兵力若是平时行走在草原上绝对足够了,寻常的马匪强盗根本就不敢招惹他们。但现在他们需要面对的是已经快要发疯的林丹汗,万一遇到林丹的大队人马,什么后果真的不好说。
虽然这几年北华和林丹的关系处理得还算不错,北华和大明朝廷之间的往来也从没被林丹刁难过。但那时是大明和林丹交好共同对付建奴,有这个大前提后才有北华和林丹的交好。现在朝廷和林丹搞成这个样子,真的就不好说了。
若是平时,返回大同静待时局变化即可,但现在护送的是朝廷钦犯魏忠贤及他的族人,返回大同肯定是不能了。
此时距屠杀锦衣卫已经过了一个多月时间,魏忠贤和押解他的一百多锦衣卫就此人间蒸发,大概率会被朝廷定性为魏忠贤杀官潜逃,不出意外的话,此时朝廷正在全力侦破这个案子。
以崇祯不计后果的性子,若是知道是北华所为,他会毫不犹豫地派人前往北华缉捕马林和刘源治罪,至于马林和刘源是不是束手就擒,是否会把马林和刘源逼反等后果,暴怒中的崇祯肯定是不会考虑的。
马爌思来想去,继续前行确实风险很高,但返回大同等待更是绝对不能,目前能做的也只有硬着头皮继续北行,见机而行再说。
路上只能乞求不要遇到的林丹的大军,万一遇到了,就赌这几年北华和林丹的利益关系,能让林丹的脑袋不太过发热,不至于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拿定了继续北行的主意,马爌下令斥候扩大搜索范围,发现任何风吹草动就立即示警,自己则带人尽量朝偏西北方向行进,力求尽量远离位置偏东一些的察哈尔草原。
万幸的是一路上运气不错,没有遇到林丹的jūn_duì ,几天后顺利地抵达了归化城。
归化城的名字还是万历老皇爷当年赐的,在阿勒坦汗(俺答汗)时代,大明和蒙古互市交好,阿勒坦汗本人,先是在隆庆年间被明廷封为“顺义王”,至万历初年,归化城建好后,阿勒坦汗请明廷赐名,被当时的万历朝廷赐名为归化城。
当然,归化城这个汉名只是政治上的需要,蒙古人自己称呼这座城则为“呼和浩特”,没错,就是现在的内蒙古首府。
马爌等抵达归化城时,据有此间的土默特部济农卜什图听闻北华珲台吉马爌驾临,急忙出来亲迎,盛情接待了马爌一行。
这些年来,正是因为北华的存在,右翼蒙古诸部又多了一个贸易选择对象和生活必需品的采购地,所以蒙古右翼诸部与北华的关系处理得非常好,
如今就连右翼蒙古诸部汗王、济农的亲兵卫队们装备的火铳都是从北华采购的。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利益上往来,漠南蒙古诸部才会对马爌此行如此客气。
“说到“济农”这个称号,有必要啰嗦几句,济农原本是汉语亲王或者是晋王的蒙古转音,一般用来称呼汗王的兄弟或儿子们。当年阿勒坦汗统一漠南蒙古后,自己亲领左翼的三个万户,自称大汗,右翼的几个万户则被分封于子孙,称号就是济农。济农这个称号在清代被废,仅仅保留了一个鄂尔多斯万户的汗王可以自称济农。”
从土默特部济农那里了解的情况才让马爌松了一口气,据卜什图济农介绍,察哈尔人这会儿在东边几百里外,正在备战,准备进攻大同和宣府镇,眼前归化城附近只有察哈尔人用作侦查和袭扰的小分队,他们人数不多,即使被他们发现,也不会对马爌几百人的精锐卫队造成威胁。
从卜什图济农的宴会上回去后,马爌和马国远两人商量了一下,决定不在归化城过夜了,立刻就走。
如今在整个漠南蒙古地区,林丹大汗四处出击,大有吞灭诸部,一统草原的意图,以眼前的形势,多呆一晚就多一份危险。
马爌一行绕行山西出塞算是因祸得福了,如今的宣府和蓟镇对面的草原,已经被林丹控制,如果当初马爌一箱是从宣府和蓟镇等东部关口出塞,这会儿恐怕已经在直面林丹的雷霆之怒了。虽然以林丹的精明,不至于真的会要了马爌一行的命,但这种秘密行动还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好。
从归化城向北翻过大青山后是绵延几百里的草原地貌,继续向北就逐渐进入了区隔漠南和漠北的蒙古大戈壁,过了大戈壁就是漠北草原,也就是到了北华的地盘。
但即便过了大戈壁进入了北华的地界,因漠北南部地区干旱贫瘠,基本上没有北华的牧民也没有北华的军事存在,且距离轩辕城还远的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