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抗婚
天启三年,1623年的四月下旬,北华轩辕城所处的区域依然还是银装素裹,但日渐温暖的阳光已经使地面上的积雪在一天天变薄,要不了几天,大地就要露出他原本的面貌了。
余化龙统领的蒙古人西迁要等到草原上的青草出来后才能成行,这样可以边放牧边行进,才能尽量减小路途上的牲畜损失。经过整个冬天的营养不良,西迁蒙古人的牲畜实在太虚弱,不敢再折腾了。
但是马爌的报捷队伍却就要出发了,报捷队伍是向南走,一路南行,气温会越走越高,或许现在南边几百里外的地方就已经没有积雪了。
临行前,马爌把以前已经和父亲商议过的准备开办银行的事情又和父亲详说了一遍,让父亲做好准备,一旦自己安排人从京城回来报信,就按照以前做好的准备把轩辕城内的北华银行挂牌开张。
五千人的押运jūn_duì ,驾驭着三百多辆北华独有的四轮马车,马车上载着被俘的千余成吉思汗后裔,还有五千将士路上需要的物资给养等,一路向南而去。
其中五辆马车上装的是十五万两银子,这些银子当中,十万两是北华官出去京城打点活动关系用的,剩下的五万两则是马爌私人的。这十五万两白银,按明代一两37.3克计算,折合现代五吨半还多。
由于北华并没有银票,这十五万两全部都是现银。事实上,在真实的历史上,明末时期并没有银票这种东西。明朝时只有“宝钞”,宝钞只能算是一种纸质货币,而不是影视剧中的银票。
马爌看着这五车沉重的银子,心想没个银票汇票的确太不方便了!看来要尽早把银行给办起来,要不携带大量金银太不方便了。
既然去京城的费用北华已经官出了,马爌还带这么多私房银子干嘛呢?
原来这次赴京,路上是要经过保安卫的,也就是潘婉婷的家乡。就算是不经过保安卫,马爌也必定绕道过去。
当年承诺潘婉婷的三年之约已经过半,马爌自己都不好意思了,再说大好的青春年华浪费在漫长的等待之中,及暴殄天物,也不符合马爌的性格。
在过去马爌是没有办法,找不到机会解决,现在通过自己的一番努力,终于寻找到了突破口,马爌自然是一天都不愿再耽搁。
马爌所言的突破口就是马车上的银子,除了银子外,马爌还准备了一箱子珠宝首饰。前番自漠北三汗处缴获的珠宝珍玩中,马爌拣好的挑拣了至少有三四百斤入了自己的小金库,然后按照精美程度分别装了三大箱子,每箱都足有一百好几十斤重,这次出门要办大事儿,就从三个箱子里各取了一些,合计至少也有十来斤,装在一个精美的小箱子里备用。如今的马爌就是这么豪横,珠宝在他这里都是论斤的。
作为后世人,马爌对心理学多少懂一点儿的,所以对明末士大夫们提倡的“什么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等说法嗤之以鼻!
当然,不可否认,能做到的人当然有,世上总是不缺品格特别高洁之人的,但也要看是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
至少马爌不认为目前的潘家能做到“贫贱不能移”,以马爌对潘母李氏和潘家财政状况的了解,他相信潘家就肯定做不到。
这次马爌就准备用这些黄白俗物前往潘家,去敲开潘母充满偏见和势利的心结,对此马爌充满信心。
北直隶保安卫,潘婉婷母女已经从北华返回故乡快两年了。
潘家故居就在北直隶的保安卫,也称保安州,地处燕山山地。燕山的两条支脉分别向西北和西南方向延伸,把保安卫环抱在其中,形成了一个西面开口小盆地,虽然地处塞外,位置偏僻,但距离京城倒也不算很远,向东南不足三百里就是大明京师北京城。
时已春深,南山上的山花已经开的非常绚烂,潘婉婷推开窗户就能看到远处山坡上那些隐约可见的姹紫嫣红,但她每天的日子可就没有那些山花那么绚烂多彩了。
随同母亲回老家的这两年时间里,她承受了巨大的压力,母亲从一到家门就开始张罗她的婚事,潘婉婷生于万历三十年(1602年),属虎。回到老家时是天启元年(1621年),此时她已经是虚岁二十的大姑娘了,在明朝的大户人家之中,已经算是老姑娘了,特别对于对于潘家这样的仕宦之家,把女儿养到二十岁还没嫁人简直就是个笑话。
刚开始时还好,潘婉婷承受的压力并不算大,原因是母亲李氏的眼界太高,并没有遇到合适的,托人旁敲侧击了几家李氏中意的,却被人家都给婉拒了。
后来李氏不得不认清形势,心里边承认了因为老爷潘宗颜的去世,潘家已经中落,那些自己认为合适的人家已经嫌弃潘家配不上他们了。再加上自家女儿的个头又实在太高,折合后世一米七几的身高已经超出了当时的普遍审美,大户人家是也有点儿嫌弃。
认清形势的李氏随后就降低了择婿的门槛,这一下子,压力就都转移到了潘婉婷这边。
事情到了这般光景,再隐瞒是瞒不过去了,潘婉婷只好向母亲坦白了自己和马爌的三年之约,明确告诉母亲,在三年之约没满之前,自己宁死也不会答应嫁给别人的,要是母亲逼迫的太甚的话,她就会把这个三年之约公之于众,让大家都知道自己已经有了心上人,看还有谁家再来提亲,或者还会娶自己。
这一下算是拿住了母亲的命门,潘家是大户人家,书香门第,可丢不起这个人。这要是传扬出去,潘家独女儿私定终身,潘家的门风可就彻底给毁了。到那时,自己女儿除了马爌之外,恐怕真的再无一人会来给婉婷来说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