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都市>相宝2:秘物> 第845章 禾目天目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845章 禾目天目(1 / 2)

第845章 禾目天目


卢灿再度将砚台放下,又往前走了一步,忽地,他再度退回一步,又拿起那方砚台。


卢灿的两度回头,让吸引周围一干人的目光。


其中又以黄文标最为感兴趣。


砚台抵押时,是他过的目,也是他做的估值,只是张维屏的一件文房之物,虽然不错,但还算不上顶尖艺术品,难不成有什么蹊跷自己没看出来?


没错,卢灿从雕刻风格上判定这方砚台是湛谷生所做,原以为可能没有落款,可又一琢磨,既然湛谷生是微雕高手,那么……有没有可能他将自己的印记,微雕在某个部位?


所以,他再度回头。


这次,他用了五十倍放大镜,在苏武牧羊的几个阴暗处,细细看了一遍。


哦哦,果然,在领头羊的尾部阴影处,有着“雨生百谷地生金”的微雕诗文。


湛谷生终究还是将他的印记留在这方砚台上!


这行字细若牛毛,又与羊尾巴上的刻线暗合,如果不是五十倍放大镜,再加上卢灿有心,任凭肉眼看得再仔细,也不会发现!


着实精妙!


这次,卢灿终于彻底放下心,也放下砚台,向下一件物品走去。


微雕的历史很久远,河南殷墟发掘的甲骨片中,就曾发现少量微雕骨片。


当然,彼时的微雕技术还不成熟。


一直到元代进击欧洲,欧罗巴的玻璃放大镜通行中原时,微雕技艺逐渐成熟。到明清两代,微雕技艺大成。很快,微雕又分为软雕和硬雕两派,软雕是指在象牙、毛发、竹黄、木质等软性材料上的雕刻,硬雕则是在玉、石等硬性材质之上的雕刻。


南派雕刻中的广派微雕,兴盛于广州牙雕大师陈祖章。


此人生活于康雍乾三朝,于雍正年入宫。乾隆二年,曾雕刻《东坡赤壁赋》橄榄核,深受乾隆爷喜爱。陈祖章一生收了九名弟子,多为南方人,因此,广州微雕各大派系,都尊他为微雕祖师爷。


湛谷生的爷爷湛中行,排行第六,人称“湛六”。


湛六的祖上是福建惠安人,石匠,因此,湛谷生也算是出身于雕刻世家,从小就喜欢雕刻。


地方志记载,湛谷生性格怪异,不善于与人交流,留下的作品很少,虎博都没有收到他的作品,没想到竟然在这遇到一件。


所以,尽管在这件作品上耗费将近十分钟,卢灿的心情还是不错的。


他稳如老狗,许胖子可是急坏了。


虽然相信卢灿的鉴定水平,但该着急一样着急。


要知道,上手鉴定仅有一个小时,这一件就花去六分之一,后面还有二十一件呢!


好在卢灿在接下来的几件中,速度很快,尤其是四件玉器鉴定时,拿起来看了一遍就放下,单件只用了五六秒,追上一些时间。


接下来的这件,又让卢灿停下脚步。


好东西!


宋建窑兔毫盏,东洋人称之为“禾目天目”


“天目”在日文中的是形容“黑釉茶碗”的专用名词,“禾目”就是青苗林立,中国人习惯称之为“兔毫”,形容釉色中的银丝像兔子的毫毛,密集树立。


看到这只兔毫盏,卢灿明白过来,坂本五郎为什么来澳门——九成九为了这件东西。


卢灿伸手将这只建窑盏拿起来,很轻,这说明胎质一般,又看了看茶盏的内外壁,笑着摇了摇头。


建窑所出的“天目”,在东洋所引发的风潮,外人无法理解,包括卢灿。


国人欣赏瓷器,喜欢完美,流釉要全,图案完美,色泽丰盛,器型要正。


而眼前这尊茶盏,明显流釉不均匀,圈足无釉,盏壁还出现堆釉现象,瓷胎也很松,所以,如果以宋代文人,以至于传统收藏家的欣赏目光来看,这件东西,怎么说都是次品!


也因此,建窑所出瓷器,在当时几乎都是社会中层以下的人在使用,而那些权贵及文人,是不屑于用这种瓷器——有汝钧官哥定五大窑瓷器,为嘛要用这种不合格的次品?


即便是斗茶,这些权贵阶层也更喜欢定窑的黑瓷,而非建窑瓷器。


但是,这一瓷器,在东洋受到疯狂追捧。


这与每个国家的文化氛围和审美倾向有关。


东洋人讲究残缺之美,习惯于枯寂,喜欢从简陋、简单、简洁的意向中,感叹美,找到审美的意义,这就是东洋的“侘寂”美学文化。


建窑盏的釉色、器型,无疑戳中了东洋人的美学,也因此,自从西渡来华求取真经的宋代东洋和尚们,将建窑盏带回之后,他们的商船或使者,来到中原后,几乎都要寻找一些建窑盏带回国珍藏。


这也是建窑盏为何在东洋层出不穷的原因之一。


请收藏:https://m.biquxx.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