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6章 世纪迷案
博物馆所收藏品没有入库存档,往往有两个原因,其一是藏品的历史有严重纠葛,备档困难;另一个原因则是藏品的真伪存疑,不能备档入库。
贾梅士博物馆之所以没有将眼前这些青铜器备档入库,卢灿猜测,极有可能与后一条原因有关。也就是,他们此次收来的展品中,有相当大的争议。
做出这种猜测的理由,就是因为他们“秘密”邀请虎博来帮忙鉴定。
引入外力来帮忙鉴定真伪,对于一家博物馆而言,肯定不是光荣的事情。贾梅士博物馆偏偏这么做了,只能说明这批货的争议不小,只是看伪的一方,并没有足够的证据来证明货品有问题,而看真的一方,基于很多因素如学术上的坚持、利益纠葛等等,始终坚持己见……
这种情况在虎博也经常发生。
虎博有一个终审五人组,合并科技鉴定和传统鉴定,为争议藏品提供最终鉴定结果。
贾梅士博物馆显然没有这种实力,他们只能外请诸如虎博之类的同行,来帮忙确定。
当然,也有前提,那就是这件或者这批货,花费不菲,想来贾梅士博物馆,为了购买眼前这批货,没少花钱。
也因此,卢灿主观上已经断定这批货,应该有问题。
这种主观想法,在鉴定上是不对的,可是,人又不是机器,没那么客观理智。
卢灿环抱着手臂,四处看看,扭头对葛元生笑笑,“葛主任,原本不该问的,可又涉及到鉴定结果,所以还得问一句,这批货到底来自哪里?”
葛元生看了眼拉福德馆长,有点为难——这批货来源不正,要说也轮不到他来说。
拉福德摊摊手,表情有些无奈,“中间商说是来自偃师,但他们的话不可信,我们有些怀疑来自齐鲁,因为铭文写的是‘滕’地。我们正在追索正确答案,可中原那么大……”
听到这话,卢灿的眉头微微皱了一下,手指划拉一圈,“这些……都是?”
拉福德耸耸肩。
八十年代初,国内五大青铜器出土地,首推陕渭,其次中原,再次晋西,四为楚故地,五为齐鲁。三十年后,会加上川渝,变成六大出土地。
“滕地”就是现在齐鲁滕县所在地,商周时期,这里是滕国范围。
西周初年,周文王之子叔绣,授封于滕,立滕国,姬姓,传三十一世,为战国时期宋国所灭,存世七百多年。因为存世时间很长,有关滕国的青铜器,时有出土。
滕县古墓被盗情况,非常严重,这批货如果真是腾地出土的青铜器……那刚才自己的判断就有问题,这批货应该是真品。
既然是真品,让自己来鉴定个什么劲?
“有确切铭文,是腾地出土青铜器?拉福德馆长……那我能帮什么忙?”卢灿笑着摊摊手回道,又看了眼葛元生。拉福德的鉴定水平,比较综合,相对而言,卢灿更信任葛元生。
葛元生笑道,“有两个问题我们内部存在争议,稍后你看看也就能发现。”
“其一,我发现这些铜器表面,有二次掩埋入土的痕迹,你清楚这代表什么。”
“另一个则是……”说到这,他看了眼拉福德馆长,“有部分货品,我们内部存在争议,不好确定,还得卢先生你帮我们分析。”
得到想要的答案之后,卢灿对葛元生点点头,“葛主任,那我……上手了?”
葛元生笑着往后撤了一步,让开鉴定台。
卢灿随手拿过一副白手套,拆开后往左手上套一只,戴手套的同时,他的目光将这套编钟扫过一遍。
提到编钟,就不得不提及1978年随县出土的曾侯乙编钟。
它似乎固化了人们对编钟的认知——大大小小的甬钟、镈钟、钮钟等多层次构成。
事实上,编钟并不仅仅是钟式结构,正如眼前这架编钟,上半部分为铜磬,下半部分为甬钟。
磬是一种比铜钟历史更悠久的敲击乐器,传说黄帝使“伶伦造磬”,取片状石材,制成曲尺形,上钻磨一孔,悬挂敲击,此为“磬”。
其造型又酷似古人在宗庙、宗族大典时虔诚的鞠躬之礼,故有“磬折”之说。
磬声清脆悠扬,属高音阶,甬钟低沉浑厚,负责中低音。
这种结构的编钟,为青铜磬编钟,在商周时期也很常见。
眼前这尊编钟,就属于铜磬编钟。
桌子上摆放着一只巨大的沙盘,铺着一层细细的黄沙,这是博物馆拼装多结构古董古玩时,最常用的“沙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