吏部有个考功司,专管百官的考课事宜。干得好有嘉奖,干得不好则有惩戒。
“你还知道得真清楚。”李凤宁斜睨了他一眼。
“咱们谢太守英明,”鸨父说到这个,语气里透出淡淡自豪,“即便是咱们这些人,也能去官塾里听课呢。”
“官塾……”李凤宁一愣,“是什么?”
“怎么其他地方没有吗?”鸨父反而一脸吃惊,“就是各村各县都有的官塾啊?太守派的先生,去那里能学认字,还管一顿饭呢。”
“管饭?”李凤宁眉头慢慢皱紧,“整个燕州都是这样吗?”
“是吧。”鸨父不知李凤宁为何皱眉,只是下意识点了点头,“奴家也没离开过宁城,不过其他地方不是这样吗?”
“官塾除了教认字之外,还教些别的什么?”李凤宁没有回答他的问题,只是追问。
“据说沿海那边的村子那里,还会教些武艺。”鸨父犹豫了下,但是他显然觉得这是谁都知道的事,所以即便犹豫还是说了,“这两年流寇越来越厉害,已经有好几个村子没法住人了。那里的官塾就会教些防身的武艺,碰上流寇还能抵挡一下。”
……流寇?
还已经荒废了好几个村子?
或许从燕州整体来看不算大事,又或许李凤宁只是不在其位,所以这个青楼鸨父说的事,她居然是一点耳闻都没有。
官塾与流寇。
李凤宁眨了眨眼。
会与官仓有关吗?
这种教授百姓学习并且还解释朝廷政令的官塾,如果是由朝廷设置,李凤宁就不可能不知道,何况这官塾还管饭。李凤宁几乎在听到的刹那,便明白这样做的好处。
管饭自然可以招来更多的百姓。而如果有人能够浅显明白地宣讲,也更有利于推行政令和安抚百姓。
只是这么一来,对燕州的赋税便是一个很大的负担。
青黄不接的时候,有多少人会来吃饭顺便听课?倘若真如鸨父所说的贵贱不计,只怕官仓里少的那四成有很大一部分就耗在了这上头。
至于流寇,则问题更大。
要知燕州成为鱼米之乡是因为气候温暖湿润,加上土质肥厚。也就是说燕州粮田占地不大,每亩产量却比其他州郡都要高很多。也所以荒掉一片就会产生很大影响,更不要说空了几个村子了。
李凤宁眼珠子一转。
她想,她知道接下来应该朝哪里走了。
“……司庾,凤司庾,您看这样好吗?”
“嗯?”李凤宁回过神来,根本不知道鸨父刚刚说了什么,只随口应了句,“你看着办就是。”
“那您稍候,立刻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