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西夏议和。
在他任上丢掉了大宋花费四十年才取的的河湟之地。也是大宋唯一的养马之地。
西军被压制之后,西夏得到了喘息
所有的所有,都将会把他推到风口浪尖之上。即便死了,也不得安宁。
而他的继任者吕公著也是颇有容人之量的宰相。可惜,也死了。
如今的苏轼如果公开发表关于变法和旧法的言论,必然会被放大,甚至引起朝堂上大人物的恐慌。因为苏轼同时代能够压住他的人似乎已经一个都没有了。他是宗,是坛的领袖。欧阳修之后,大宋最负盛名的士。谁也不敢把他的话不当一回事。
一旦被奸人得计,苏轼恐怕又要经历一段倒霉之旅。
贬谪逃不了,甚至还会被押解去京城。
要知道,苏轼离开京城,并不是因为旧党的打压。而是苏轼当时和司马光的争论,已经到了让他难以忍受的绝望了。他不想在京城看着旧党将大宋的江山祸害下去,才自己上书皇帝,要求外调。当时的皇帝才十来岁的孩子,他有什么决定权?
完全都是太皇太后高氏的决断,本来高氏对苏轼挺喜欢,她是一个年纪很大的青。但是看到司马光等人整日和苏轼争吵,在立场上,她是不会动摇的,果断批准了苏轼的外调。这才有了杭州、登州,颍州等地的任职。
渐渐地,苏轼在大宋政坛被太多人淡忘了起来。
但是他的采,更加让人追捧。
这也是苏轼走到哪里,都有人会邀请他的原因。
坛大宗师的身份,足以让人摆下最为奢华的酒宴,来款待这位过路曲星。
而颍州乡绅截然不同的态度,仅仅是开始。
对苏轼来说,更大的困扰还在等待着他。
第二日,推官徐让忧心忡忡的拜访,见面的那一刻,就行色恐慌的对苏轼道;“大人,不好了,粮价,粮价”
“涨起来了?”
“不是,是有价无市!”
涨价还不算是最坏的结果,往往最可怕的事就是,有价格,却看不到货物。
给多少钱都买不到,和天价是一个道理。
苏轼皱眉道:“米商不卖米了吗?”
“大人,不是米商。而是在乡间的粮食,种粮啊!颍州境内不少地方已经有百姓因为无法借贷到种粮,担心延误春耕,春耕要是被延误了,这一年至少荒废了大半年。心急如焚的百姓都三五成群的去衙门告状了。”徐让紧张不已,他似乎感觉到有种压不住的情绪正在积蓄力量,等到爆发的那一刻,他将首当其冲被肆虐到死无全尸。
只要百姓没有种粮,那么颍州就危险了。
苏轼无奈,只好匆匆让高俅叫来李逵。
李逵抱着一大堆的纸张和卷轴,匆匆赶来,听到了这个消息之后,问苏轼:“师祖,您的意思怎么办?”
“借粮,由本官出面向颍州的大户借粮。只要能度过这个难关,等到江宁的粮食一到,我们就有了腾挪的办法了。”苏轼斩钉截铁道。
李逵追问:“万一大户不借,说没有呢?”
“这个”苏轼真没有想过这个问题,顿时傻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