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返回长安以后,就带着自己的一众嫔妃,搬到了还没有完全施工完毕的大明宫,把皇宫彻底交还给了李承乾。
而城外祭坛,再一次完成祭天的礼仪以后,李承乾才返回了长安。
房玄龄告老了,中书令取而代之的是马周。
杜如晦告老了,尚书右仆射取而代之的是赵毅。
魏征也告老了,侍中取而代之的是褚遂良。
三省六部的主官,基本都选择了告老。之所以说基本,就是因为里面有四个人是没有告老的,一个是兵部尚书赵子安,一个是户部尚书独孤博,一个是刑部尚书戴胄,最后一个,则是尚书左仆射长孙无忌
实话说,长孙无忌没有告老,跟着皇帝一起退休,让李承乾很是惊讶。
不过,因为长孙无忌留了下来,他这个新皇帝,才算是多少留了一点颜面。
很明显,房玄龄等人集体告老,看似是对太上皇李世民的追随,实际上也是通过这个方式,表达自己对权力丧失的不满。
但
为了政局平稳一些,必须要这么做啊!
看着自己已经不再有年轻人的朝堂,李承乾却没有任何的不适。
新皇登基,自然是召开大朝会。不仅是长安的京官,前来观礼的周边州府刺史县令一类,也聚集在太极殿前。
每每到了新皇登基的时候,新皇帝的每一句话,对大唐而言,都是极其重要的。
登上御座,一屁股坐在上面。扭了两下以后,李承乾依然没有感觉到这位置坐起来,跟自己当初执政的时候坐着有什么区别。
朝堂之中,在马周的带领下,群臣拜倒,山呼万岁。
礼毕,李承乾开口道:“孤”
群臣:“”
尴尬的轻咳一声,李承乾赶紧改正过来:“朕已登基,然继续使用贞观十七年的年号,年后,作为新朝的元年。关于新的年号,诸位爱卿可有什么建议?”
所有人的视线都投向了马周,作为新的尚书令,虽然权力被分散了,但是毫无疑问,他仍然是群臣的代表。更何况,马周的文采也不错,应该能想出一个不错的年号来。
马周思索片刻,出班启奏道:“启禀殿”
李承乾:“”
群臣:“”
大写的尴尬!
如果没有太子那段时间的执政,或许还不至于这般地尴尬,强迫自己改口,很简单。但问题就是,习惯了以后,就算组织好语言了,看到如今的皇帝陛下,仍旧会不由自主的称呼为“殿下”。
眼看底下的马周跪倒在地,脸都红了,李承乾轻笑道:“不必尴尬,朕刚刚不也是自称为孤了?慢慢习惯就好,朕赦你无罪,继续说。”
马周这才松了一口气,起身再度拱手道:“启禀陛下,微臣有所提议。太上皇在位时,贞观两字取自《易经·系辞下》:‘天地之道,贞观者也’。如今贞观之治,已然将大唐国力提升到了一个巅峰,举世攻唐之战,成就了大唐真正的霸主地位。
如今,北路大战也已经结束,大唐边境没有战火,内地百姓安居乐业,多么美好的盛世啊!《尔雅·释诂》言:徽:元德充美曰徽。所以,微臣提议,新年号,就制定为永徽,陛下以为如何?”
“永徽?”
李承乾皱紧了眉头,永远美好,这个寓意确实是不错的,可问题是,这个年号不是李治时期用的吗?
点点头,李承乾道:“永徽很好,朕暂且记下了,其他爱卿可还有什么建议?”
虽然皇帝是这么说,但是马周很清楚,永徽必然是不被皇帝喜欢的了。退回座位,他等着看别人有什么建议。
长孙无忌作为元老级别的大臣,自然是第二个发言的。
起身行礼,长孙无忌道:“启禀陛下,微臣认为,贞观乃是盛世之始,陛下即位,盛世应当延续,所以,年号定为永盛,比较好一点。”
永盛
听起来就不如贞观好听,太直白了啊!
心里虽然这么想,李承乾却只能点头说:“永盛寓意不错,且作为备选,其他爱卿,还有什么建议吗?”
马周和长孙无忌已经发言完毕,余下的朝臣们才开始踊跃的提案。
到最后,李承乾不得不命秘书监先把这些提案记下来,好慢慢参考。
这取年号跟给孩子取名一样,不同的是,年号可以让人建议,最后选择一个合适的就好。而给孩子取名字,任何人的插手都会让人觉得不舒服。
年号的事情告一段落,接下来,才是重磅戏。
在所有朝臣期待的目光中,李承乾拿出自己的第一份圣旨,交给张赟,拿下去宣读。
张赟的声音,在大殿之上响起:“皇帝诏曰:朕唯闻克定敌患、治世有功者,当享万金锦缎之赐,升官封爵之功。今尚书右仆射,赵毅,登州境内发展海运、治理盐碱、创立造船厂有功,特封其为新泰县伯。
房家次子房遗爱,数上战场,尤以救驾有功,特封其为梁水县伯。杜家次子杜荷,亦救驾有功,特封其为台前县伯”
圣旨中有名的,都离班而出,跪倒在地,脸上的笑意,怎么也收不住。
新皇登基,势必要封赏一批爵位,正因为如此,房遗爱等人的功绩,才一直没有被李世民特意加封。没有功劳就没有爵位,伴随着国朝的安定,这将是铁则。所以,李世民宁可选择让这些人的功劳,一直到李承乾登基的时候再被封,也不愿意让他为了笼络人心,随便乱封。
当然,以李承乾的脾气,宁可不封爵笼络人心,他也不会强行封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