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女生>小巷人家> 第二十七章 蛇瓜成精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十七章 蛇瓜成精(1 / 2)

大学篇


1985年春节,苏州城里兴起了传统婚礼,新人们不再新事新办,而是“土洋结合”,穿着婚纱在老字号酒楼里摆婚宴,黄玲和宋莹四处参加婚宴,心疼不已地给出红包。


3月,国务院下文,企业在完成国家计划指标后剩余的生产资料和超产部分可自由议价,国家不加干涉。


价格双轨制启动了,


安厂长又喜又忧。


喜的是订单增加了——江浙两省引进了众多家电生产线,冰箱线就有十几条,生产线增多,制冷压缩机的需求自然水涨船高,他的企业规模不大,只要抢到一点点市场份额,就足够厂里加班加点地生产了。


忧的有两件事。


第一件是林武峰所在的压缩机一厂突然严禁技术人员在外兼职,安厂长失去了最大的技术支持。


第二件事情更麻烦,原材料更贵更难搞到了。


乡镇企业拿不到计划价格的原料,只能从“倒爷”手中购买,倒爷猖狂,原材料往往要倒上不止一手才能进入市场,温州的零器件价格也跟着一路上涨,安厂长看着订单,再计算原材料涨价后的利润,只能叹气。


年中,因为缺原材料,企业时不时地被迫停工。


安厂长拎着公文书,在各部门和全国各地的原材料厂之间奔波,计划内价格也好,市场价格也好,只要价格不高到亏本,安厂长秉着“捞到篮里都是菜”的思想来者不拒。


压缩机一厂突然严禁技术人员在外兼职的原因是,全国各省市都在轰轰烈烈地引进进口设备或先进生产线,苏州市也不例外,压缩机厂引进了德国的生产线,需要全体技术人员加班加点啃下新生产线。


尽管是德国的过时设备,技术人员依旧需要消化相关的技术,工程师们年龄普遍偏大,当年在大学时学的是俄语,现在只能靠着翻译,一点点地看翻阅资料、学习新设备。


几位老资格的工程师基本了解了新生产线和国际上同类产品的性能参数后,一致得出结论,无论如何提高技术研发,这条生产线也生产不出国际上需求的高端产品。压缩机一厂只能靠这条生产线提高生产效率,靠持续扩大生产抢占国内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


国内家电市场正处于需求爆炸性增长期,厂领导立即采取了工程师们的建议,扩大生产。


新生产线需要大量技术工人,几位工程师在熟悉设备、开发生产线生产能力的同时,同时还要花费大量时间培训工人,提高技工素质。


技术、管理、市场……,新生产线带来的工作千头万绪,而且都是毫无前例可参考、可遵循的新问题,只能花时间慢慢摸索,逐步推进。一时间,林武峰几乎泡在了厂里,用宋莹的话说,“已经不是早出晚归了,是披星戴月,栋哲起床后、睡觉前很少能看到他爸爸了。”


年初,棉纺厂也从国外引进了新生产线。


棉纺厂斥巨资引进设备,原计划利用新生产线完成产业升级,生产仿制高档棉纱和化纤混纺纱,但生产线安装完毕后,厂领导赫然发现厂里的电力设备不够,无法运转新机器。


书记和厂长跑了好几趟苏州供电局,但局域电网无法立即升级,新设备只能被迫闲置,棉纺厂把车间里的新生产线又装回了箱子里,把拖到库房里的旧设备又拖了出来,重现安装。


一顿操作猛如虎之后,只能继续用旧设备生产,职工们谈起此事不住摇头感慨,“太魔幻了。”


经过这一番折腾后,棉纺厂发不出奖金了,甚至有两个月都发不出工资,被迫用产品抵了工资。


市面上早已不缺布料,职工们拿到大量花色单一、结实耐糟的布料都不知如何是好。


宋莹长叹,“如果是栋哲小时候,他成天到处滚爬废裤子,我还能用这布给他做裤子。”


黄玲摇头,“栋哲再废裤子,你也用不了这么多布。”


家里本来就小,布料实在太占柜子空间,转卖也不易——黑市上突然出现了大量同种布料,黄玲和宋莹绞尽脑汁用这些布做床单、被套、裤子……,实在用不掉的布料再想办法送人。


庄图南收到了一个大包裹,里面是军绿色的床单、被套和三条裤子,他把新床单被套铺在床上,还挺好看。


向鹏飞、林栋哲穿同款同色的军装裤,双胞胎一样在小院里出出进进,不仅仅是他俩,巷子里的男孩都穿着类似的裤子,进小巷就像进了军营。


一天,宋莹有事找黄玲,一进东厢房,看到和自己家里一模一样的床单、被套,宋莹一下子忘了自己要说什么了,觉得自己又回到了抬头见蛇瓜、低头吃蛇瓜的悲惨生活中。


宋莹正悲痛中,向鹏飞和林栋哲说说笑笑地一起进院,两人都穿着绿军裤,四条长腿好似四条蛇瓜成了精,四下游走。


军布对庄家的震荡远比林家大。


庄图南从向鹏飞处知道了情况,费尽心思找了个家教的活儿勤工俭学,他尽量不再拿家里的钱,靠着国家补助和家教收入勉强支撑生活,尽可能地替父母减轻负担。


庄超英欣慰儿子孝心的同时,心里也很不是滋味。


棉纺厂以军布抵工资之后,庄超英向父母说明了情况,并表示父母都有退休工资,他暂时不再上交工资了,等厂里工资发放正常后,再恢复孝敬父母。


爷爷奶奶勃然大怒,他们对黄玲、甚至对长孙庄图南、孙女庄筱婷都积怨已久,黄玲和他们几乎不再往来,庄图南和他们不再很亲密,庄筱婷在挨了爷爷一耳光后也不是很愿意再来爷爷奶奶家,爷爷奶奶早就对大儿子一家极度不满了。


媳妇也就罢了,长孙对他们阳奉阴违,孙女对他们敬而远之,现在儿子又表明不给工资孝敬了,人在感受到权威被挑战、被颠覆时的反应是歇斯底里的。


庄超英一个月工资70元,每月孝敬父母25元,为了这25元,爷爷奶奶什么难听话都说出来了,什么刻薄说什么,什么伤人说什么。


庄超英回家后,闷头躺了两天,勉强缓过气来。


黄玲不管不问,只吩咐孩子们照顾父亲,帮忙递茶送水。


庄筱婷心惊胆战,生怕父母又生嫌隙,小心翼翼地细心照顾父亲。


向鹏飞则完全不以为然,私下里对庄筱婷嘀咕,“我妈说她早就不为姥爷姥姥伤心了,大舅舅咋还这么死心眼呢。”


六月中,棉纺厂一则通告让小巷各家各户都炸了。


棉纺厂原有政策,职工退休后,子女可接替父母的工作进厂;职工如未退休,职工子女如果是从纺织系统的中专、技校或职高毕业的,可排队轮候进厂工作。


电视新闻里播放百万大裁军的报道时,小巷里压根没人留心这条新闻,更没人意识到这条新闻和棉纺厂息息相关。


军区合并,人员精简,不需要那么多军布了,不需要那么多职工了,棉纺厂招工不再接收技校和职高的毕业生了。


吴家首当其冲,张敏念的就是纺织职高。


吴姗姗是师范中专,国家分配工作,不占吴建国的棉纺厂指标,张敏原本是很有希望进棉纺厂的,这也是当初张阿妹让张敏读纺织职高的原因。


念了三年,马上就要毕业了,棉纺厂突然不招职高生了。


这一届职校或职高毕业生家长集体去厂办公室,堵书记,拦厂长,哭着喊着要说法。


吴家一片愁云惨淡,吴建国和张阿妹四处找人,活动关系。


棉纺厂天翻地覆,小巷中愁云密布,一中校园里一切如常。


尽管同是一中,但高中部入学要求更高,学生们基础更好,竞争比初中激烈得多,学霸庄筱婷觉得压力很大,私下里偷偷哭过好几次,学渣林栋哲则适应得很好,非常好。


学习压力大,林栋哲依旧吃得香睡得好。


请收藏:https://m.biquxx.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