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历史>三国之银狐> 第九十三章 下山(二合一大章,为竹言墨雨舵主加更)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九十三章 下山(二合一大章,为竹言墨雨舵主加更)(1 / 2)

当沈晨回到岘山书院的时候,就已经能够感受到名气给他带来的变化。


同门师兄弟们看他的目光顿时就变得不同起来。


周围十几个邓家奴仆带着礼物上山。


这是每年都会做的事情,沈晨每次从黄门亭回来,都会给师长和同门送礼。


往年大家都会不客气,一拥而上,互相开着玩笑把礼物领走。


因为在岘山书院读书的就没有贫困人家的孩子。


沈晨送礼,他们也会送礼,都是些不值钱的礼物,比如腊肉、笔墨、书籍之类。


再加上认识了几年,也都是好友,所以都没有那么多客套讲究。


但今年看着邓氏奴仆们把礼物抬上来,没人上来领。


山门口处,沈晨颇有些局促地站在那里,周围的师兄弟们就都只是远远旁观,像是一群陌生人。


“阿晨。”


宋忠听到沈晨回山门的消息,迈步出来,脸色有些不好看道:“进来吧。”


“师君。”


沈晨拱手一礼,吩咐奴仆把礼物送去后院,然后跟着宋忠进去。


他身边王粲、潘濬、王涵、周盛等好友都在,其余綦毋闿、潘范、赵夔等学院的老师也都过来了。


众人跟着宋忠来到了厅堂院子里,正是阳春三月,院子中央那颗参天大树亭亭玉立,粗大的树干虬结生长,树冠茂密如伞,枝条葳蕤垂下。


岘山书院其实并不是固定有多少学生,汉代最正式的上课体系就是太学,有严格的课表规划,其它连鸿都门学都没那么正式。


而底下的私人课堂就更加随意,都是看个人意愿。比如说你今天有时间来上课就来,没时间就跟师长打声招呼就行。


像孔子教授三千门徒,要是天天给三千人上课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学生们基本都是有时间就来,没时间就走,有点像是大学课堂那样,不会有人强制管你。


刘表当初设立岘山书院的时候,一开始学生也不多,这几年来慢慢增长,鼎盛时期包括老师在内,其实也就是几百人而已。


而平时上课的师生则一般维持在几十到上百人之间,今日人数就大概有那么三四十人,沈晨回来的时候正是在上课的时候,刚好是在院子里一起上大课。


今天宋忠正在讲《法言》,这是西汉扬雄的著作。扬雄虽然投靠王莽导致风评上被时人觉得有些问题,但他的著作和思想确实被汉人称赞。


所以当时有不少他的簇拥,宋忠本身就是学贯五经的大儒,对儒家各类经书都有注释,同时还研究扬雄的著作,为《太玄经》《法言》等扬雄的书做了注释,是非常推崇扬雄的一位儒者。


沈晨进来之后,诸多学生们就各自安坐。


院子里到处都铺满了席子,宋忠站在树下,周围学生们都非常安静,一直等到沈晨进来,有书院的奴仆送来一张席,等他坐下后,宋忠才盘膝坐在了树边席上。


“今日讲的是《法言》,扬雄说“圣人乐天知命,乐天则不勤,知命则不忧”。我觉得很有道理,你们觉得呢?”


宋忠环顾四周,向众人询问。


周围没有人说话,安静了片刻,宋忠看向沈晨,说道:“阿晨,你才回山门,觉得如何?”


沈晨站起身回答道:“回禀师君,我亦觉得很有道理。圣人明达安乐于天道,知晓天命,就知道天道的运行是自然的,就不会患得患失,感到忧虑。”


“孔子曰:“以道事君”,这说明孔子觉得事君乃是天道。既然如此,为何有人要违抗君主的命令,而选择攻之可也呢?”


宋忠问道。


沈晨皱起眉头,其实他也明白今天的情况大抵不是因为他声名鹊起。


总归他是岘山书院的学生,如果出了出众的弟子,师长颜面也有光,所以不会因为他名气渐长而攻击他。


但他的举动却违背了某些人的思想。


那就是忠君思想。


事实上目前整个荆州存在了两种思想潮流,第一种就是刘表目前的想法,割据荆州,以图自立。


第二种就是尊敬朝廷,甚至是全面倒向朝廷,奉朝廷的命令而征讨四方。


特别是第二种乃是主流思想,所以在刘表死后,荆州大部分士人的选择就是直接投降曹操,把荆州拱手相让。


因为在他们看来,曹操是奉天子以讨不臣,天子大于一切,所以投降曹操并不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反而是荆州回归朝廷,属大义所在。


而且这种思想从岘山书院的学院派一直到刘表治下的官吏都非常多,比如去年曹操迎接天子,刘表马上派人去上供,但同时又派人去联络袁绍,与袁绍结为盟友。


刘表的治中从事邓义就劝他应该全面倒向朝廷,而不是结交袁绍。被刘表呵斥,于是弃官去了江东。


后来荆州别驾从事韩嵩,也劝刘表应该全面倒向朝廷,而不是继续与曹操作对,遭到了刘表的猜忌,于是派他去许昌见曹操以观虚实,结果韩嵩回来之后,再次向刘表请求归附朝廷,差点被刘表杀死。


包括宋忠在内,也是主降派,刘表死后,继任者刘琮要投降曹操的时候,就是他给曹操上的降表,路过新野的时候还被刘备痛骂了一顿。


所以诸如此类的例子非常多,整个荆州上下劝刘表归附曹操的人如过江之鲫数不胜数。他们倒不是觉得这是在背主,而是劝刘表遵循大义,侍奉汉家天子才是王道。


但他们难道就不知道曹操现在手握大权,是在以“奉天子以讨不臣”的名义,行“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实吗?


或许隐隐有人察觉。


可就如同王莽谦恭未篡时一样,在事情还没有发生之前,谁也不会相信这一点。


他们都认为曹操是大忠臣,在为天子征讨四方贼寇。


直到多年以后,曹操开始加九锡,冕十旒,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给自己封魏公,最后魏王的时候,那些忠于汉家天子的人,也早就已经被曹操杀得干净。


后来人自然也就忘记了再忠于大汉,然后曹丕在天时地利与人和的帮助下,最终和平地让汉献帝刘协乖乖让出了皇帝宝座,缔造了大魏帝国。


所以总的来说,后世人站在上帝视角,知道曹操是顶配版王莽,一边借着刘协的名义讨伐四方,一边偷偷摸摸准备篡位。


可当世人却不明白。


因此荆州大部分士人从来都不会觉得归附曹操有什么不对,反而认为对抗曹操,就是在对抗朝廷。


这同时也是刘表不愿意下死力气跟曹操决一死战的原因之一。


现在宋忠借着扬雄和孔子的话,其实就是在质问沈晨,你为啥要对抗曹操,对抗朝廷?


还消灭了曹军那么多兵马,杀死了曹操的弟弟和大将,把曹操得罪死。


你就不能乐安天命,乖乖地顺从朝廷的征讨吗?


这话虽然不好听,可却是事实。


沈晨自然能够听出他话里的意思,但直接硬怼回去肯定是不行,说曹操并非忠臣,他在“挟天子以令诸侯”?


估计在场三四十人里,九成九的人都会认为他在胡说八道,不会认可他的话。


所以就必须找论点论据来进行反击。


那么什么论点论据呢?


首先是必须要肯定朝廷的正统地位,认可刘协正统天子的名号。


其次就是要反驳曹操的行动,是天子的命令。


要把天子和曹操剥离,不能让大家以为二者是一体,既曹操的命令就是天子的命令。


因此沉吟许久之后,沈晨轻声说道:“先生其实是在问,为什么我们要对抗曹操吧。”


宋忠说道:“曹操奉天子征讨南阳西凉军,这是大义所在。”


沈晨想了想,摇摇头道:“我不这么认为。”


“为何?”


宋忠问。


沈晨说:“世人都以为曹操在为天子征讨四方贼寇,可是孔子曰:子为政,焉用杀?曹操残暴不仁,屠戮徐州数十万,岂能是良臣?这是误了天子,百姓自然要奋起抗争。”


宋忠说道:“我知你从徐州来,与曹操有仇恨。但家仇岂能与国家大义相比?曹操侍奉天子乃是天道大义,君子正而不它,岂可事曲则由诸乎?”


他的意思是现在国家不稳定,家族仇恨不应该放在首位,而应该像君子那样遵循正道,不能因为事情曲折而任由自己走上歪路。


然而沈晨却说道:“子曰:子欲善,而民善矣。天子被奸臣所误,曹操不善,即便是奉天子以讨不臣,杀戮如此过重,又岂能让万民臣服呢?这并非王道,而是斯害也已的异端霸道罢了。”


宋忠皱眉道:“治乱世,当重典。秦国以霸道得天下,如今汉统衰落,王纲不振。曹操先以霸道辅佐天子讨伐不臣,待天下平定之后,天子自然宽厚以仁,有何不对?”


“子曰:行不由径。霸道是没错,但徐州百姓从未有过不臣之心,即便是陶谦亦困守东海而无犯上作乱之意,岂能因此而迁怒无辜呢?”


沈晨立即说道:“若曹操奉天子之名屠徐州我无话可说,可曹操屠戮徐州的理由是为父报仇,当时天子尚在长安,他如何奉天子之名屠戮百姓?所以这不过是他为发泄其私欲罢了,难道诸位觉得,诸侯割据一方,就可以肆意残杀生民,一朝侍奉天子,就能摆脱其残暴本性吗?”


“这......”


宋忠一时被问住。


因为他认为曹操乱世用重典是很正常的事情,当年秦国就是这么得的天下。


问题是沈晨的反驳却有理有据。


说曹操并不是奉天子的意思屠杀了徐州,而是为发泄自己的私欲,这样残暴的人,又如何担得起为天子讨伐四方贼寇的忠臣名声呢?


即便是孔子在谈论起臣子为君王施政的时候,都应该以仁为主,何况曹操还不是在为君王施政,是自己在干坏事。


所以沈晨的论调就是,曹操为人残暴,天子受到了他的蒙蔽,他们这些人就应该清君侧,对抗曹贼。


只是这样的论调还是说服不了众人,岘山书院的另外一位老师綦毋闿站出来说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曹操虽然曾经屠戮徐州,但如今侍奉天子,便是大善。”


沈晨点点头道:“先生说得没错,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改正自己曾经犯过的错误,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但曹操改了吗?至少现在我没有看到。正如天子使州牧牧守四方,牧人若无羊群,还能叫代天巡狩?顷公无道而讨鲁国,大将死而屠灭城池,最终闹得齐国衰败的下场。侍奉天子更应该以仁,若曹操善待徐州百姓,奉迎天子之后征讨陶谦,徐州百姓岂有不箪食壶浆,以迎王师之理?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诚哉是言也。”残暴之人执掌了国家大器,就是国家的灾难。如果曹操已经改正,那么他就不应该派兵来袭击我黄门亭才对,难道刀斧临身,仅仅只是因为他侍奉天子,我就应该引颈受戮吗?”


“额......”


綦毋闿一时无言以对,人确实不应该阻止别人在面临死亡的时候进行反抗。


宋忠又道:“昔者,尧有天下,举大纲,命舜、禹;夏、殷、周属其子,不胶者卓矣!唐、虞象刑惟明,夏后肉辟三千,不胶者卓矣!尧亲九族,协和万国。汤武桓桓,征伐四克。由是言之,不胶者卓矣。成大事者,就应当不拘泥于小节。”


沈晨试探问道:“那先生的意思是,让我放弃百余亲族的仇恨,曹军来的时候,自缚手脚,向曹操投降?”


这话一出,宋忠没有说话,漠然地坐在那里一动不动。


但不说话其实就已经表达了一切。


周围众人也没有诧异,都是一副理所当然的表情。


不要觉得他们的想法怪异。


至少在当时人眼中,这并没有什么错。


比如陆逊。


陆逊跟孙策有仇吗?


当然有。


他家族百余口就是被孙策杀的。


后来呢?


出仕于东吴,为孙权效力的时候可是不遗余力。


大汉现在是破灭了不假,可在这群汉朝的遗老遗少眼中,忠诚事君是没有错的。


曹操现在是什么身份呢?


请收藏:https://m.biquxx.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