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5米深的船体,最宽处12.7米,总长度72多米啊,全船的龙骨、船肋都采用钢质,船板用上等橡木……”
在梁明伟颇有些自豪的介绍着这艘“标准型移民船”时,朱先海则默默地打量着眼前的这艘船,为了加快南华的造船业发展,他不仅从英国引进了一批船舶工程师,甚至还雇佣了一批熟练的造船工人。
这批工程师和造船工人的加入,把南华的造船业一下推进了8年——在模拟器中,直到1870年,南华建造的第一艘远洋商船——“希望号”才下水交付,它不过是艘1800吨的铁肋木壳蒸汽船。
但现在船厂正在建造的“标准型移民船”吨位、结构都与其相彷。而它的建造,意味着南华的造船业,进步了八年!这绝对称得上是跨越式发展,当然了,这一切都离不开那些英法国工程师和工匠。
“明仁,虽说眼下船厂的进步迅速,但归根到底,还是靠着外国工程师和工匠,对于船厂来说,这些人就是拐杖,眼下,咱们离不开这些拐杖,但总有一天要丢下他们,所以,你们要抓紧时间,好好的和他们学习,知道吗?”
见其那副得意的模样,朱先海便主动的泼了些冷水,历史上,满清和日本的造船业就是最大的启示,两国几乎前后国门被欧美用舰炮轰开。面对来自海上的威胁,两家面对的问题是相同的——一不会造船,二没有开船的人。
两国也是先后建立近代船厂,聘请西方工程师造船,相比于日本,满清的进步似乎是飞速的——从1864年开始,就不断建造出了西式船只甚至军舰,从木壳木肋军舰到铁骨木壳军舰,再到铁肋铁甲军舰,而日本呢?直到1878年才开工建造一艘1500吨级的铁肋木壳巡洋舰,这就是“天龙号”。
可是在建造“天龙号”时,除了设计师是英国人之外,其余技术人员全都是日本人,看似进步不大的日本,通过建造商船积累经验,用了十余年的时间完成了人才培养,等到甲午战前,他们的工程师已经可以独立设计、建造军舰了,而反观满清呢?
始终都没能离开外国洋员,船厂的技术层面,完全为外国洋员所把持,本土人才培养几乎为零!
数十年后,日本建造上万吨的主力舰时,满清不仅没有进步,反而退步了——装甲、火炮以及动力技术的飞速发展,让他们已经无力再建造技术更先进更复杂的战舰。
所以朱先海才不会容忍自己犯下同样的错误。须要正确认识到拐杖的作用,而不会因为有了拐杖走快了几步而沾沾自喜。
拐杖在某种程度上就像毒品一样。总会让人欲罢不能。甚至让人曾经在某种假象当中,
“学习!我们之所以聘请那么多的外国人,并不仅仅只是为了造船,更重要的是在造船的过程中向他们学习。用十年甚至20年的时间去学习掌握造船的技巧,况且现在机会难得啊。全世界的船舶都在从木材结构转向钢铁结构,现在正是我们弯道超车的时候,所以我们才要抓住时间,一边学习一边争取超过他们。”
现在这个时机刚刚好,全世界都在进入钢铁舰船的时代,只要能够抓住这个机会,完成初步的技术积累,也许十几二十年后,南华就像是十几年后的德国一样,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凭借着技术变革的优势建立起发达的舰船制造业。
每一次工业革命,都是一次弯道超车的机会。抓住了这个机会,南华不仅能够在南美迅速崛起,甚至可以成为跻身成为世界列强之一。
被主公这么一提醒,梁明伟脸上得意之色,瞬间消失于无形。
“主公所言甚是,小人有些忘形了。”
没有理会梁明伟的自省,朱先海只是微微点头,这种事情关键在于经常提醒,看了下周围,问道。
“劳思先生呢?”
菲利普·劳思是公司雇佣的船舶工程师,他甚至参于过建造“大东方号”巨轮。
他也是目前公司聘请的最出色的船舶工程师之一,他的到来帮助南华解决了不少技术上的问题。
“劳思工程师在3号船台那边,您不是让他改造的飞剪船吗?改装船可能比造船复杂一些,那艘“卡德萨尔”号,原本并没有蒸汽机,现在加装蒸汽机,要考虑到各个方面影响,所以他一直在那里盯着。”
瞧,这就是现实,离开外国工程师,那怕就是改装蒸汽船自己都做不到。
闻言朱先海便说道。
“走,我们一起过去看看。”
------题外话------
建了一个书友群:335260551,欢迎大家加入,一起讨论剧情,推演剧情。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