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甫洛夫同志,你看过有关‘德波战争’的报告了吗?”
1939年9月13日,白俄罗斯,明斯克,白俄罗斯方面军司令部大楼内,巴甫洛夫刚刚抵达,就遇到了方面军军事委员会委员(政治委员)苏塞科夫。
此时的苏联红军实行双首长制,由军事主官和政治委员共同领导jūn_duì 。不过政治委员的级别(指军衔)确普遍不高。比如白俄罗斯方面军的军事委员苏塞科夫就是军级政委,如果要授军衔大约是个少将——这种制度其实蛮奇怪的。历史上的二战时期,几个在前线担任政委的政z局委员,也只是中将军衔。比如那位鼎鼎大名的赫鲁晓夫就是个“中将政z局委员”。
不过在工农红军当中,谁也不会把“官小”的政治委员当透明的,特别是这个政治委员还是上级。
“委员同志,”巴甫洛夫向苏塞科夫行了军礼,然后忧心忡忡地回答,“已经看过这方面的报告了,德国人在战争开始的当天就取得了压倒性的空中优势,三到四天后就基本打垮了波军。他们的机械化部队展现出了极大的机动性和战斗力……”
说话的时候,苏塞科夫和巴甫洛夫已经走进了会议室。方面军的副司令员朱可夫和参谋长普尔卡耶夫都已经抵达,只有司令员科瓦廖夫还没有到。
“德国人管那叫‘闪电战’,”苏塞科夫坐在了朱可夫对面,巴甫洛夫则坐在他的身边,两人举行讨论波德战争的事情。“我们能打出这样的‘闪电战’吗?”
“我们?”巴甫洛夫愣了愣,他意识到苏塞科夫政委的话不是随口说的。
虽然苏联和德国为了波兰战役各自都在耍心眼,但是“社会主义轴心”的招牌还是挂着的。苏联和德国是有“特殊关系”的国家,而这“特殊关系”中也包括了一层竞争关系。
德国人花了十几天就把波兰揍趴下了,那么社会制度更加优越,军事力量也更加强大的苏联准备用几天把已经半残废的波兰再打趴下一次呢?
“委员同志,这样的‘闪电战’我们也能打。”巴甫洛夫斟酌着说,“我们也可以每天推进50公里到60公里……给我一个星期,我就能打到布列斯特要塞附近。”
“那么多少天能打败波兰?”苏塞科夫马上追问。
巴甫洛夫和坐在会议桌对面的朱可夫对视了一眼,朱可夫插话说:“委员同志,德国人对波兰的‘闪电战’之所以能够大获成功,和波兰jūn_duì 的错误部署有关。他们把主力部署于边境地区,因而让德军轻易分割包围……”
“对,对,我知道是怎么回事,”苏塞科夫说,“可是这些主力已经没有了,现在摆在工农红军对面的主要是民兵,士气低落,装备和训练都很差,也没有飞机可以用。”
“还是有一些主力部队的,”方面军参谋长普尔卡耶夫说,“目前可以确定的有纳雷夫战术集群、韦什科夫战术集群和卢布林战术集群,他们现在已经东调,可能会部署于平斯克和布列斯特。”
现在苏联红军面临的问题有些棘手,如果按照原本的约定,他们在9月1日或是稍后的几天内和德国一起进攻,现在肯定已经大获全胜。因为那时波兰的主力都在西线,东部只有几个师的正规军和大量的民防部队。
可是现在,西线已经停火了(停战谈判还在继续,但是德军和波军都不打了),3个波军集群,至少有8个步兵师、2个骑兵旅和1个坦克集群(师级),约15万人的正规军和200辆坦克被调集到了布格河以东。人数虽然不是很多,但这些部队都是没有被德军重创过的,全部都齐装满员,各师所属的炮兵也没有缩水。
而且更让巴甫洛夫、朱可夫和普尔卡耶夫这些人头疼的是,斯大林在得知波德已经停火的时候,并没有立即下令开战,派出飞机去轰炸波兰人的铁路线。而是继续磨蹭了2天,到现在还没有下令开战(实际上斯大林也急,但是必须要查明英法真的不会和德国停战才敢做最后的决定)。
因此9月11日、12日,和今天的13日,以及其后的几天,就成了相当关键的时间窗口。波军和德军基本停火,而苏波又没有开战。波军统帅部可以利用这几天随便调动还没有被德军包围的3个集团军(集群)去增援东线。
而之前在同德国的作战中反应迟钝的雷兹-希米格维,在这3天中居然也表现出了一些军事方面的才华。他完全不顾和德国人的谈判还没有结束的情况,将可以调动四个集团军/集群中的三个(华沙集团军只是个空架子),通过铁路迅速调往东线的平斯克和布列斯特。
而且波军在东线的部署和西线完全不同。因为东线战场过于辽阔,波军没有足够的兵力布置绵延的防线,所以就采取了“守点”为主的打法。在立陶宛和西白俄罗斯建立了维尔纽斯、巴拉诺维奇、平斯克、布列斯特等一系列要塞。而在两线开战,东线空虚的情况下,波军又集中优势兵力于平斯克和布列斯特,以重点拱卫乌克兰自由邦的北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