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历史>糜汉> 第四百七十章 群臣拜服 刘封怒视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四百七十章 群臣拜服 刘封怒视(1 / 2)

今日是大朝会,刘备又是帝王,在这种场合与身份之下,刘备说的那句话便代表着一言九鼎。


正因为知道这一点,才让殿内的众臣在听到这句话后,都觉得十分诧异。


那可是大将军呀。


大将军三个字在大汉,是有着不同凡响的意义的,而这种意义源于他那在大汉政治体制中超然的权力。


由于心中的诧异,大殿内原本热闹的气氛一下子变得安静下来。


这一刻所有人的心中都不禁浮现了一个想法——糜旸配的上这个称号吗?


这个问题,众人心中一时之间却没有答桉。


原因很简单,大将军虽然在大汉有着超然的地位,但大将军这个职位并不具有神圣性。


两汉四百年以来,担任大将军的人不少。


那些人当中当然有实至名归的人,但也有许多人是出于帝王的政治考量,而得以担任这个职位的。


甚至在那一批人当中,真正实至名归的人,一直都是少数,这让大将军的称号不具有神圣性。


只是尽管如此,众人心中也不禁对糜旸担任大将军一事细细考量起来。


毕竟大将军一职拥有的权力太大了,它所代表的政治意义也不同凡响。


当有了具体目标进行分析之后,很多大臣的心中就有了想法。


两汉四百年以来,担任大将军职位有一个不成文的潜规则,那便是该人必须要么是汉室宗亲,要么是外戚。


这一点潜规则经过四百余年的发展,早已经深入人心。


当年权力滔天的霍光为何执意要将女儿嫁给孝宣帝,他实际上为的就是巩固自己在孝宣帝一朝的外戚身份而已。


而当年哪怕是门生故吏遍于天下的袁绍,他在担任大将军之后,因为他不是大汉的外戚,也在世间也引起了不少非议。


而糜旸的身份是符合这个潜规则的。


哪怕他的姑母未曾为刘备诞下子嗣,但他的姑母却是拥有谥号的皇后,有着这层名义在,糜旸乃是根正苗红的大汉外戚。


更何况由于糜竺的身份,东海糜氏早已经成功踏入大汉的顶尖世家行列。


有着这种家世,糜旸在名义方面成为大汉的大将军是不成问题的。


在符合这一点潜规则后,众臣心中又开始思量起成为大将军的另一个标准,那便是是否为大汉立下大功。


这个标准其实只能说是那一点潜规则的补充,因为大汉有史以来又不是没有外戚不立寸功而成为大将军的。


但糜旸以前的表现太亮眼了,这让世人不禁对他的要求更高了起来。


梁冀,何进之流,岂可与汉白鹿相提并论?


在细细思索这个标准糜旸是否符合的时候,众人的心中不禁浮想起糜旸之前为大汉立下的大功。


糜旸参与的大战就不提了,就单单说他之前所主导的两场大战。


公安一战败十万吴军,为大汉守住了半壁江山,这是全国之功。


西城一战智取曹仁,大大打出了大汉的威风,更是为刘备称帝扫清了舆论上的障碍,这是拥立之功。


一个全国之功,一个拥立之功,这两个功劳所带来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从这方面说,糜旸在功劳方面是有着充足的成绩的。


或者换句话说,单单在功劳方面,哪怕是故大将军关羽复生,恐怕也只能与糜旸在伯仲之间,更遑论其他人。


若糜旸没有资格成为大将军,当今的大汉还有何人配?


至于糜旸的年纪问题,根本不在众大臣的考虑范围之内。


大汉的士人并不迂腐,和平之时论资排辈大于一切,乱世之中,讲究的是能者居之。


况且大汉四百年以来,又不是没有年轻人因功骤居高位的例子。


别忘了刘备经常将糜旸比作何人,又经常将自己自效为何位帝王。


在心中的这些想法浮现之后,众人心中的诧异正在慢慢消失,


幸亏刘备是属意糜旸成为大汉的新任大将军,要是换作别人,恐怕这一群大臣就得死谏了。


就是心中本来就有认同的基础,众臣才只会是诧异,而不是强烈的抗拒。


可哪怕心中的诧异逐渐消失,但还是有许多大臣不太赞成刘备的决定。


他们不是觉得糜旸不配,他们是觉得糜旸当下成为大汉大将军的时机不对。


诚然糜旸的身份,功绩都让他有成为大将军的资本,阳平关之战,也足以称得上一场难得的胜仗,但还是那句话,众人对糜旸的期待太高了。


众人心中都觉得糜旸可以取得更好的佳绩,例如在正式击败十万魏军,帮大汉度过最虚弱的阶段之后,凭借这种泼天的功劳,再一跃成为大汉的大将军,这样才算的上真正的实至名归。


谁叫他是汉白鹿呢?


身为大汉的国宝,众臣都不希望糜旸在未来,受到一丝一毫的非议。


在诸葛亮不在成都的这段时日,众臣大多以尚书令马良为首,马良也是个敢言的人,他用委婉的语气讲出他心中的这层想法。


而当马良说出他的想法后,立即就有不少大臣附和起来。


在听完马良的顾虑之后,刘备并没有生气,相反他脸上的笑意更加浓厚。


身为一个政治大家,众臣想到的事,他又岂会没想到呢?


刘备很快在众臣面前说出了他心中的真实想法。


“朕意欲任冠军侯为行大将军,不知诸卿意下如何?”


相比于刚才的那句话,刘备的这个任命更加具体,而正是这个具体的任命,让马良等大臣脸上都流露出满意的笑容。


行大将军也是大将军,但却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大将军。


行与假一样,在当世有暂代的意思。


刘备当下任命糜旸为行大将军,他的目的在于让糜旸短暂拥有大将军的权力,一旦等大战结束后,糜旸行大将军的职务,当即也会随之消失。


既是权宜之计,汉臣又不是后世的那些腐儒,当然就没有理由再觉得这个任命不妥了。


当然众臣也知道刘备的这个任命有着其他的意思——尽管只是暂代大将军之职,可在战时,糜旸还是能使用大将军的权力,这是刘备对糜旸阳平关大捷的奖励。


同样的这也是刘备对糜旸的一个期待,甚至是诱惑。


阳平关大捷让糜旸可暂时行使大将军的权力,可若是他最后真为大汉打赢这场攸关国运的大战呢?


那也不是不可以把前面那个行字去掉。


刘备的这层心思,瞒不住殿内的大臣,但对于刘备的这层心思,大臣虽心知肚明却也觉得理所应当。


要是糜旸真能达成刘备对他的期许,到时候糜旸就是三大天功在身,那样的他正式成为大汉的大将军,又有何不可?


众臣不禁对刘备的安排感到佩服之至。


随着殿内众臣对着刘备齐齐一拜,代表着刘备的这个任命,得到了所有大臣的拥护。


可这上百位臣子却不知道刘备心中有此任命的其他缘由。


刘备想让糜旸暂代大将军之职,不单单是出于他对糜旸的喜爱,乃是当下的局势,他不得不给糜旸更大的权力。


刘备虽远在成都,但由于糜旸的心怀坦荡,梁州中发生的一切事他都是知道的。


请收藏:https://m.biquxx.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