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和骏跟刘策诉说间,刘策一行人已经来到了他所言的纺织工厂。
只见厂房完全效仿北地各省各州的厂房,正门口写着“康州织厂”四个大字。
“陛下,这便是下官和属下费心五年所办的厂,不瞒陛下,整个蜀地怕是找不出第二家比康州织厂更大的工厂了。”
刘策点点头,见到不远处拉棉布的工人,各个按照厂规身穿青蓝色工作服,看他们挥汗如雨,却又干劲十足的模样,显然对眼下生活还是比较满意。
李和骏指路道:“陛下,请随下官来,前面就是厂房。”
来到一号工作间,还未进门,刘策就听到纺纱机运作下声响。
只见内中纺纱工人清一色的都是女子,带着口罩,穿着夏季透气的棉布轻衫,工作的十分认真。
“咦?”
当刘策看到二十多台纺纱机机身有近三分之一居然是钢铁结构,不由感到有些意外。
新氏纺纱机原本都是用木制结构所造,但木质结构在高强度工作下,极其容易损坏,一旦损坏,配件更换维修极其麻烦,对工作效率大打折扣。
随后经过民科司和工部不断努力,总算搞出来钢铁结构纺纱机,且纺纱效率比之前木制结构提高了近两成,也不容易损坏。
唯一缺点就是机身重量增加,价格也在原有基础上涨了近五成。
只是,钢铁所造的纺纱机虽然工作效率稳定,可是因为价格因素导致销量仅限远东和京畿两地,多数工厂用的还是木制纺纱机。
没成想,这康州城居然配备了如此多的钢铁纺纱机,倒是出乎刘策意料之外。
“李太守,你这一台机器每日能产多少布?”
“回禀陛下,只要原料供应充足,一台纺纱机,一日八个时辰两班倒最低能产十匹布。”
说到这纺纱机效率,李和骏第一次见到也是震惊不已,要知道一台传统纺纱机全家五口一月忙到头至多也才产两三布,这还算是高效率了,寻常一般点的都只有一到两匹布。
而一台纺纱机一天纺纱量就顶寻常之家三五个月产量了,让李和骏不得不佩服大汉“奇技yín 巧”的厉害,简直就是赚钱的金筐啊。
刘策满意点点头,随后转了一圈便离开了一号车间。
接着刘策又去了织布车间和成品包装车间,总体言之,对织厂还是比较满意。
“李太守,朕问你,你这厂里有多少人,待遇又如何?”
“回禀陛下,厂中有男员工三百三十位,女工两千六百位,男工主要负责搬运、维修以及产品检验和管理仓库,女工负责纺纱织布,以及包装和检验,
至于待遇,各人岗位不同,则所获薪水也不同,按那纺纱女工一月来算,每人除开四天休息,不算加班,必定能得三块银元,领班可获五块银元,车间管理一月九块银元,
搬运男工和仓库管理一月两块银元,倒是维修的工种比较特殊,也是目前厂里最稀缺的人才,目前薪水已开到每月十二块,但下官打算入秋就把薪水涨到十五块,可就怕还是招不到人啊,
除此之外,厂里包吃包住,每隔两日必有肉食鸡蛋鱼补充,只不过厂里多数员工是本地人,所有宿舍暂时没什么人居住。”
一旁的邬思道听着李和骏诉说,惊讶此地工人俸禄高的同时,也暗暗算了笔账。
按李和骏所言,工厂近三千员工,一人所获便能养活五口之家绰绰有余,也就是说十几万人的城池,光靠一家厂房就足足养活了一万五千人。
这还只是表面数字,按照刘策曾经所说“一行生百业”计算,工人有了钱后便会在解决温饱问题后,想方设法提高生活质量,这自然也刺激了其他行业发展。
如此一来,这三千工人保守计算就能让康州十万人几乎都能过上吃饱饭的日子。
更何况,按照李和骏所言,康州纺织产业链形成,就业员工远不止眼前这些,除开老弱幼残外,几乎所有劳动力完全不用依靠土地而过的十分滋润。
除此之外,棉花丝绸原料收集又能养活多少人?这又是一个庞大的数字,几乎一下子就盘活了一滩死水一样的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