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其他>诡三国> 第2653章山川和人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653章山川和人(2 / 2)

对,但是也不对。


这确实是一个现象,但有谁能不考虑其他任何因素,只是就地理而论,以山川河流来标明区分出什么是山清水秀,什么是穷山恶水?


有些喜欢装模作样的家伙,比如汉代某些隐居客,就觉得山川河流,自然环境很好,就高调的宣布自己隐居了,但是隐居的同时,还可以参加各类『综艺节目』?


这些人宣称居住在山川自然之中,就可以感受到时间慢下来,让人祛除浮躁,然后表示这种自然环境对于诞生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极为重要,然后得出了一个结论,说什么古往今来的贤者,隐者什么的,几乎都喜欢在山清水秀之地隐居……


言下之意,自然不言而喻。


可就是这些人,在面对自己居住的山川,就是口称『山清水秀』,然后一转头却说某些地方『穷山恶水』出刁民……


意!


这明显就是屁股歪得不能再歪了。


其实民众的好坏,知识的多寡,跟山川自然有直接联系么?


河东和陇右,就是明证。


河东之前也是烂得不行,上郡九原云中一带的难民南下,大汉朝堂放任不管,眼睛一闭耳朵一堵,什么都当做没看见没听见,再加上河东内部还经常被白波黑山鲜卑匈奴劫掠地方,所以在斐潜还未开发河东的那个时候,能有多少读书人?又有多少人能读书?


现在河东读书人明显就比陇右多了好几倍。


山川依旧是河东原本的山川,河流也依旧是原本的河流,所以抛开其他因素,只是讲什么山清水秀,穷山恶水,不是歪着屁股耍流氓又是什么?


因此最为关键的并非是山水,而是经济。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农业发达,工商业繁荣,家中有钱粮,就可以抽出更多的时间读书,这才是决定了读书人的数量的最重要的因素。


所以,若说后世『江南』多才子,并非真的就是因为江南的山清水秀,而是因为江南在后续的封建王朝之中经济比其他地方好,可以供给更多的人读书而已,是外部经济条件让更多的平庸者获得了更多的机会,更高的位置,而不是凭靠着江南的山清水秀自然风光,就会自然诞生出更多的人才。


这让斐潜想起了之后的封建王朝,江浙一带科举中第的人数似乎是最多,然后动则就有一些屁股歪的会说这是江南世家传承,是文华之地什么的,好像出身在江南,就是多么了不起,而在其他地方,就是天生下等人……


但是稍微懂得一点历史的,就清楚在战国时期,江南,也就是楚国一带,还是蛮夷的代称,和秦国一样是难兄难弟,被中原文化人所鄙视。当然楚国在当时也确实是没有什么文化。战国时期的文化强国,是齐鲁。


甚至到了当下汉代,江南一带依旧还是遍布着脸上涂着各种色彩,举着柴刀竹枪,整天在山林之中呼啸来去的越人,所以若说江南世家真的有传承,这传承是哪里来的?


真的是江南的山川,土生土长孕育出来的么?


『地方稳定,经济发展,』斐潜缓缓的说道,『方有人才随之而生……这才是根本问题……河东,陇右之别,只不过是先行了一步的,还有走慢了一步的差别而已……』


庞统点头说道:『主公所言甚是。』


荀攸自然也是同意。


确实,不管是在陇右建立学宫,还是在河东扩建客栈,似乎都是在解决当地的问题,但是实际上最重要的依旧是经济的发展,才能让人从繁重的劳动当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成长。


斐潜又不是资本家,没有必要整天吹嘘什么996和加班光荣,反倒是觉得只有培养出更多的人才,整个华夏才能发展得更好,而那种让更多的人忙于生计,为了一口吃的就要从早上劳碌到晚上的做法,虽然一定程度上确实能够让底层的民众丧失移动性,稳固原本阶级,更好的管理地方,但是对于华夏未来没有什么好处,甚至只有坏处。


『战国,中原大战,十室九空……才有了楚国兴盛……』斐潜缓缓的说道,『故而若是当下关中山东大战……二位觉得会便宜了那边?』


庞统笑道:『自然就是便宜了江东!』


荀攸也是点了点头。


斐潜摸着胡须,笑了笑,说道:『公达,这事情,你写家书的时候略微提及一二,如何?』


荀攸愣了一下,边上的庞统却笑着抚掌而道:『没错,没错,我也写几封……荆北之处,也是还有些友人的……』


荀攸沉吟了片刻,点头说道:『有主公此言,攸自当使有意者可徙之。』


斐潜摆摆手说道:『你们或许会错意了,只需要按照事实来说,将河东陇右前后之事叙述清楚即可……当然有人愿意来,自然是很好,但是不必强求。』


用行政命令或是什么其他的手段,强行迁徙人口到陇右,无疑是可以极大的刺激陇右的经济,这一点,斐潜很清楚。


最好的例子,依旧是江南。


纵观整个江南的崛起,是因为北方中原人才的大量输入,才使得原先只是在山林之中奔跑的蛮夷越人,渐渐变成了后世当中被人尊敬的江南才子。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江南的崛起,不是原本土着越人的功勋,而是那些外地人带来的。整个江南,也是趴在中原的尸骸上啃着残羹冷炙,一口口吃肥的。


战国吃了一回。


三国吃了一回。


南晋吃了一回。


南宋吃了一回。


清朝还想接着吃,到了近代,也是借着买办的机会再继续吃。


所以基本上来说,后世江南发展好,人才多,有没有江南人的努力,确实有,这不容否认。但也不能说全都是江南的努力,和其他人,其他地区一点关系都没有。


若是有所谓小编砖家什么的,只是一味表示江南的成就是因为江南山清水秀,才有这么多的人才的,而不去探寻历史发展与来龙去脉的,那基本上都可以肯定是居心不良。


就像是后世某个时段,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在叫嚣着某个地方的产值是多么重要,然后来表示其他省份来的都是乡下人,都应该好好为上等人服务一样,实际上就是为了故意混淆一些事实,否认历史的演化,也否认其他省份做出的牺牲贡献,有意挑拨和制造华夏民族内部矛盾。


现在,斐潜觉得,没必要让江东那么舒服的躺着等吃的……


陇右也是好地方。


江东越人还没处理好,陇右西羌已经平定。


江东出海贸易还是遥遥无期,陇右西域已经是商贸繁盛。


所以若是在中原受苦的家族,何必去江东呢?


欢迎来陇右。


在这一点上,斐潜更希望是自然的吸引,而不是强制的政令。


对于一般的难民来说,有地方落脚就觉得很幸福了,他们会因为从一个动荡的地方迁徙到一个安定的地方而感觉幸福。


而对于更高一些层面的家族来说,强令迁徙无疑就是让他们从原本安稳的区域迁徙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这样的家族会感觉幸福么?显然不会,那么必然就会生怨。若是一百个这样生怨的人里面有一个搞些什么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说不得就毁了一大帮子人。


因此,安置无家可归的流民可以往陇西送,但是对于原本有家产的,肯定就是自愿最好。


愿意来,才有用,强求来,反而不美。


斐潜现在让荀攸写书信,不是阴谋,而是阳谋。


荀攸写回家的书信,肯定是会被荀氏家族里面的人研究的,而河东和陇右之间的差别,也是事实。斐潜也没有要让荀攸夸大,或是欺瞒,只是就事论事,将事实摆在荀氏家族,还有那些庞统所言的『亲朋好友』面前。


同时,陇右的再次开发也是迫在眉睫。


原先斐潜对于陇右的定位,是商贸转运,是整个西域到关中的运输线路上的商贸运输。但是很显然,这商贸运输对于陇右经济是有一定帮助的,但是仅限于商道两侧,而陇右其他大部分的区域,并没有获得buff的加成。


但是对于振兴地方经济,这个比较超前概念,庞统和荀攸显然都没有什么好想法,不是他们的智力不足,而是他们信息量不够……


『这样,先让子敬在科举之后,在陇右考察一段时间,』斐潜最后做出了决定,『扩大相对耐旱的麦粟种植……嗯,简单的农耕显然并不一定适合陇右之地发展所需……我的想法是在山林,畜牧,矿场这三个方面上重点寻找一下……』


若是能得到新的突破,自然是可以拉动经济。


说到了这里之后,斐潜又是有些无奈的说道,『此外……告知文和,有什么问题,就及时通禀,不要将心思花在无谓的担忧上!』


贾诩什么都好,就是太喜欢明哲保身了,有什么问题都喜欢藏着憋着,揣摩这个那个……


请收藏:https://m.biquxx.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