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
北明大王陈德兴的日月王旗已经立在了原来第一近卫旅所在的阵地之上!
拥有半神之格的君王,华夏世界的缔造者,现在就在骑在一匹西域骏马之上,身披钢甲,头戴钢盔,腰中悬着夹钢横刀,一对锐目凝视着血火纷飞的战场。大明和蒙古的九万大军,就在他的注视下进行着最惨烈的搏杀。
这是一幅多么让人心惊胆魄而又心驰神往的画面啊!在这个时空后世的钞票上,历史教科书上,天道教的道观里面,还有各国皇宫或是王宫的壁画上,都能看到这样的画面。
而在这些所有的图画壁画油画或是雕塑当中,却很少出现另外两位当时也在这个战场上的君王大元皇帝兼蒙古大汗忽必烈和后来的大唐世祖李彦国。
忽必烈就在距离陈德兴不到一千二百步开外,蒙古大汗已经下了战马,爬上了一个由翻覆的沙盾车改造成的土堆。目光焦虑的看着前方的火海血海。
蒙古大军正在全线进攻,同时又全线陷入苦战。无论是位于中线的怯薛军和塔察儿宫帐兵,还是位于左右两翼的另外四个万户。都被数量远远少于他们的明军阻挡,半步也不得前进。甚至在明军的各种火器和他们强大的步兵打击下损失惨重。
忽必烈知道在这一战中,他已经投入了最强的兵力,尽了最大的努力虽然后世的历史学家在讲到这段历史时,往往会批评忽必烈分了八万大军去河南。同时还让一个万人队(就是原来监视济南明军的那个万人队)进占了濮阳滑州,以阻挡陈德兴自大名南下汴梁。因此分散了兵力,使得陈德兴有可能以两万八千人击败了六万蒙古军(还要五千人在监视大名)。
但是军事上的事情,从来就少有必胜和必败之役。蒙古合兵一处固然胜算极大。但是陈德兴也不是傻瓜,根本不可能用两万多人去战二十万人……大清河一役,没准就是十几万唐明联军大战蒙元了。
要是那样,忽必烈一旦兵败可就连个退路都没有了!
“难道要退往濮阳去了?”忽必烈抬眼望着西南,往西南三百多里就是濮阳。沿途一马平川,并无阻挡。濮阳城内还有忽必烈提前部署的五个千人队。而自濮阳再往西南两百里。就是大宋故都汴梁城了。到了那里,就应该能有个重整旗鼓的机会了……
退意已经在忽必烈的脑海中萌生,然后又被他重重压了下去。现在只是苦战,胜负还没有分出,蒙古还有机会。毕竟兵力的绝对优势还在蒙古一边。
想到兵力优势,他又猛然抬头向南,往济南城的方向望去!
忽必烈之前或许没有想到,或许在战前就已经想到了手握重兵的东唐赵王李彦国。这位屯兵济南的东唐亲王,这个时候正带着三万大军,蹲守在大清河南岸。而他本人正和一位老尼姑一块儿坐在一座几丈高的巨大望楼之上,遥望着战场。
这老尼姑,当然就是东唐太后杨妙真了。
“奶奶。现在是不是要把大军投入战场了?”
“倒是时候了,只要把三万大军投进去攻打陈德兴的后背,吾大唐的大业就能成了!”
李彦国惊了一下,愣愣地看着老尼姑,“奶奶。那如何使得?陈德兴若败了,大唐就要单独和蒙元战了。”
老尼姑摇摇头。道:“蒙古败了这一阵,怕是很难复起了。我东唐只要善用北地诸侯和南朝诸藩。击败蒙古当无大问题!”她看着李彦国,沉声问,“如何?是不是要干一场大事业?”
“不行。不行,”大唐赵王连连摇头,“陈德兴勇武,身边还有几千骑兵没有投入,皆是生力之军。孙儿手中只有一千骑兵……便是打败了陈德兴也难阻其逃亡。”
李彦国又不是瞎子,现在战场上打得如何激烈可是一望便知。也看得出蒙古已经处于下风……他和忽必烈之间也没有建立联络,一旦唐军渡河,忽必烈岂敢再滞留战场?一定如风卷残云般退去,到时候战场之上就是两万多明军,靠三万生力军就算能打败他们,也不可能全歼,更别说打死陈德兴了。
要是陈德兴不死,回到燕云去重整旗鼓,最多一年就该杀来山东了!
“胆小如鼠!”老尼姑叹了口气,道,“你和你爹一样,都是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罢了,罢了,老身也不操这份闲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