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历史>我的姐夫是太子> 第五百三十八章:人心在我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五百三十八章:人心在我(1 / 2)

听着张安世直接应下所求,丘福露出会心一笑。


似了却了一桩重要心事,由衷地感慨道:“殿下,老夫现在方才明白,丘松这个小子,能与殿下亲若兄弟,是他的运气。时候不早了,老夫要赶紧回去,早做一些准备,就此别过。”


张安世看着这个须发已是大白的老人,jīng神上看还算不错,却是拖着瘸腿,将要赶赴数千里之外,继续为之去奋战,心里也不由得感慨万千,眼中也不自觉地多了几分敬佩。


当即道:“我送一送世伯。”


丘福走了。


张安世便命人去栖霞的王府那边知会一声,做好让这王府里添一口新丁的准备。


不过很快,他便顾不得这些私事了,该来的总是要来。


三日之后,朱棣召张安世觐见。


此次,大量详实的金银入库情况,已摆在了朱棣的御桉上,虽然具体的数目,只怕还需数月才能统计出来,可只看这冰山一角,便足以让朱棣成日喜上眉梢。


见了张安世,一直保持着好心情的朱棣,便带着亲和的微笑道:“昨日,郑伴伴来见驾,俱言了欧洲的风土人情,以及当地的情况,朕欲常驻jīng兵于此,十年lún替,再征商户、民户等,长久驻扎,以我大明的商贾,取那威尼斯商人而代之。张卿以为如何?”


张安世笑了笑道:“欧洲那边,之所以会出现威尼斯商人,是因为市场的需求。现在威尼斯商人没了,赶紧进行取代,自是极有必要的。因此,臣以为……想要迅速的替代,需有三方面的准备。”


朱棣不禁收敛起笑意,一副准备认真倾听的态度道:“说。”


于是张安世道:“现在威尼斯为伏波府,热亚那为镇海府,又与几处在北非和近东的岛屿和沿岸的土地,既已为我大明所有,那么借此机会,就要将其缔造为我大明与欧洲海贸的转运集散中心,这些几乎都是欧洲的要害之地,占据于此,那么海贸的问题,便成了一大半。”


顿了一下,他接着道:“其二,还是交好罗马教宗……”


朱棣听罢,却是不以为意地道:“他一个蛮夷的大和尚,何须交好?”


张安世却道:“陛下,之所以会出现威尼斯商人,恰恰是因为罗马教宗的影响甚大的缘故。那些信奉教宗的教徒们,必须信守住戒律,又需被qiáng征什一税,所以,教宗的地位稳若泰山,对我大明有利。”


“而一旦这教宗的权威受到了挑衅,那么欧洲诸国,君权势必要张目,到了那时,他们得到了税赋,可能就是用来征募更多的兵马,cào练更多的士兵,以图自qiáng了。既如此,何不如……将这税赋,让教宗收了去,拿去养大大小小的和尚呢?”


朱棣忍不住道:“真是怪哉。”


张安世勾chún一笑,随即道:“臣从欧洲那边得到的情报是,此时在欧洲,最qiáng大的君主法国的国王,每年能争取到的税赋,竟不过八万磅。可教宗之下,专为教宗收取什一税的圣殿骑士团,却每年的收入有六百万磅。陛下想想看,这六百万磅,若是不是被和尚们拿去,倘使给了欧洲诸王,这对我大明,可有什么好处?”


朱棣拧眉道:“这样说来,当和罗马以和为贵?”


张安世道:“正是,何况欧洲毕竟太远,单凭武力,是远远不够的,而需得用巧劲。现在借此机会,与之交好,既可用教宗的权威为我伏波和镇海两府的商贾背书,可以从容的在欧洲做买卖,还可借此机会,与教宗进行合作。”


朱棣颔首:“如此……朕过一些时日,便发一份国书去。”


说到这里,朱棣定定地看着张安世道:“该用什么言辞?”


张安世道:“这个取决于陛下,不过态度,可以和缓一些。”


朱棣点头。


张安世又道:“这其三,便是趁着与欧洲的贸易,继续完善欧洲与大明航线的各处贸易站以及藩地,这可是数万里的海途,一艘海船要漂泊这样远,沿途所经的港口……至少需十数处甚或数十处,朝廷要大加鼓励舰船开拓新的航线,发现沿途的岛屿。同时,朝廷也要借此机会,追加投入。”


朱棣笑了笑道:“这个好办,只要有利可图,毕竟这是一趟赚钱的买卖,威尼斯商人们能赚的银子,我大明挣了,拿出银子来……就当是在这海上也修了一条铁路便是。”


张安世也不由得笑了:“陛下真是圣明,一语中的。”


对于这点,张安世是很欣赏朱棣的,朱棣这个皇帝虽然爱钱,但是对于该花钱的时候,也不会死心眼地抠嗦。


朱棣背着手,兴致勃勃地闲谈了片刻,紧接着,朱棣继而开始进入了正题。


朱棣呷了口茶,便慢悠悠地道:“这几日……亦失哈来奏了一件事,说是现今京师东市与西市,甚至是栖霞的市场,金价与银价,都略有贬值的迹象。听说这是商家,也得知了松江口的消息,害怕金银泛滥的缘故……此事,张卿有所耳闻吗?”


张安世坦然道:“略有。”


朱棣看张安世的神sè平静,不由讶异地道:“哦?张卿不为之忧心?”


张安世道:“这几年,朝廷通过贸易,其实从四海也输入了不少的金银,可是物价却没有太大的起伏。陛下可不要忘了,每年海关统计流入我大明的金银,可都是天文数字。”


朱棣听罢,颔首道:“这倒也是,从前……流入了这么多,可物价却未涨,这……是何缘故?”


张安世道:“很简单,金银虽然多了,可陛下却忘了。这些年来,我大明的物产,也在攀升,不说其他,单说钢铁,十年之前,大明所炼的钢铁,比之今日,不足十之一二。还有棉纺,更是从前的数倍。说穿了,金银就是一个替代货物价值的媒介而已,只不过因为其稀有,所以它成了天下最适合的货币。”


张安世顿了顿,又道:“因而,大量的金银输入,若是我大明还是十年之前,每年所产的钢铁有限,棉纺有限,甚至每年所产的粮食……也有限。那么市面上的货物没有变化,可金银却变多了,自然而然,便要引发金价和银价的bào跌。因为拿金银的人多,而手里有实物的人少。”


张安世侃侃而谈道:“可金银增多的同时,生产却也在飞速的增加,彼此之间,反而达成了一种平衡!金银的输入,使市场需求更加的旺盛,而需求的旺盛,带动来的生产的提高和产出,这于朝廷和百姓而言,都是大大的利好。”


朱棣听罢,不由得颔首:“你说的颇有道理。”


张安世继续道:“可这一次,有所不同的是,此次一下子来了这么多的金银,而且是一股脑地来,市场发生担忧,因而引发了金银和贬值,这其实早就在臣的预料之中。”


朱棣不禁好奇地盯着张安世道:“那该如何?”


张安世却笑了笑道:“不该如何。”


请收藏:https://m.biquxx.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