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历史>我的姐夫是太子> 第二百四十四章:请君入瓮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百四十四章:请君入瓮(2 / 2)

百官脸色都极不好看。


收益本是固定的,每年能有多少冰敬、炭敬入账,都可根据一个人的官位高低,算出个大概来。


可问题就在于,一旦砸了锅,自己的宅邸置办了,各房的妾也已经纳了,奴婢也买了这么多,车马还有族里的各种开销,都是照着自己的收入来匹配的。


这个财源若是断了,就真的要吃土了。


这真比空印案还狠,这是教人饿肚子的问题。


众臣无言,只是满脸乌云地沉默着,而后行礼,告辞而去。


留下来的,无外乎是朱棣最信重的几个大臣。


朱棣站起来,背着手,来回踱步,随即却是抬头看一眼夏原吉,道:“夏卿家乃户部尚书,给朕说句准话吧。”


夏原吉苦笑道:“陛下,不可如此。”


他简洁有力。


朱棣脸色冷然:“夏卿认为……此策不通吗?”


夏原吉道:“任何国策,想要贯彻,都要天下官吏能够上下一致。照安南侯所言之法,对国家确实有莫大的好处,对百姓也有莫大的好处。可臣认为,若要实施,必定举步维艰。”


夏原吉顿了顿,又道:“臣之所言,乃肺腑之词,绝无私念。其实安南侯所言之法,户部并非没有人有过这样的念头,可实际上……根本行不通。”


他没有一句是敷衍,都是大实话。


朱棣却是沉着脸道:“只要对你们有好处,才可贯彻执行,是吗?但凡没有好处的,那么就寸步难行,这样长此以往,则朝廷的税赋越来越少,百姓缴纳的税赋也越来越沉重。十年、百年之后……再大的骆驼,也是要被压垮的。”


所谓道德滑坡,其实王朝兴衰,也是一种滑坡,因为掌握了国器的人,会自觉地维护自己的利益。


就如朱棣所言,一次又一次,拒绝执行对他们不利的国策,可每一次,对他们有利的旨意,却都能得到充分贯彻,如此一来,形势对他们越来越有利,直到他们的财富和地位越来越膨胀。可与此同时,朝廷的财政必然出现巨大的亏空,百姓也会因为这种合理合法的侵占变得日益难以生存。


最终的结果就是,进入下一个轮回。


夏原吉并非是一个赃官,甚至他为人还不错,而且已算是忠诚了。


而他同时也保持着清醒,之所以不肯松口,是因为他认为若是这样实施,只会造成人心浮动,而且肯定无法贯彻下去。


与其像王安石这样折腾一番,最后又回到老样子去,还不如不折腾,不是还可以继续唱歌继续舞吗?好歹还有至少一百年的太平日子呢!


解缙在旁道:“陛下,这是人心,若是人心向背,社稷怎么能安稳呢?”


朱棣顿时脸色更沉了几分,厉声道:“谁的人心?”


解缙讷讷不言。


朱棣道:“这样的大事,本就不该先进行廷议,难道文渊阁没有察觉出其中的隐患吗?为何票拟中要开廷议公论?”


这个时候,解缙自是不迟疑,连忙拜下,叩首道:“是臣一时失察。”


朱棣冷哼一声,道:“诸卿没有其他的看法吗?”


说罢,他目光一转,落在一个人身上:“金忠,你来说说看。”


本只想一直默然到告退的金忠,极不情愿地站了出来道:“臣只知兵。”


朱棣瞪他一眼道:“你不是还会看相?来,你看看你自己的,能有几年阳寿?”


金忠:“……”


到了这个地步,金忠觉得自己躲不过去了,只好道:“既然对国计民生有好处,只要陛下效仿太祖高皇帝,那便干就是。阻力重重是肯定的,可正因为有阻力,想要做一番大事业,立功立德,岂有容易的道理?”


朱棣微微抬眸道:“意思是,金卿家附议张卿的建言?”


金忠道:“臣没说。”


“可你上一句不是这样说的。”


金忠道:“臣讲的是迎难而上,立功立德的大道理。并非针对某一件事。”


朱棣冷哼一声道:“不曾想,连你也退却了。”


金忠苦笑道:“臣要留着有用之身,为陛下筹谋兵事。”


朱棣:“……”


金忠已算是老实人了,他至少没有说谎。


朱棣若有所思。


随即,目光落在了吏部尚书蹇义的身上。


他语气温和,对待这个老臣,还是表达了一定的敬重:“蹇卿家以为如何呢?”


蹇义斟酌道:“问题的根本,在于事成不成,若是大张旗鼓地实施,最终无法贯彻,伤及的,却是陛下的威信和朝廷的威望。所以臣请陛下,再三斟酌。”


朱棣听罢,叹了口气,幽幽地道:“蹇卿家当真认为,办不成吗?”


“臣经历过太祖朝,蒙太祖高皇帝厚爱,倒也参与了不少军机大事,太祖神武,尚且许多事,依旧力有不逮,虽是操劳无度,且明察秋毫,可能为天下办成的事,又有几何呢?哎……”


他的意思是,太祖高皇帝办不成,陛下认为自己比太祖高皇帝强吗?


朱棣这时倒是沉默无语了。


他落座,眯着眼,一言不发。


始终,朱棣没有询问张安世的意见。


因为张安世这个家伙,态度是很明确的。


朱棣开始把玩着张安世奉送来的几个硬币,手在这精细的银元上摩挲着,沉吟道:“终究还是不甘,张安世不提则罢,倘若提了,朕起心动念,想到当下种种,意实难平。入他娘的!”


“陛下。”


就在此时,解缙看了朱棣一眼,突然道:“张安世……误了大明啊。”


此言一出,众人侧目。


朱棣冷冷地看了解缙一眼。


解缙苦笑道:“陛下……这样的奏议,其他人提及,倒还罢了,唯独安南侯不可提,安南侯乃太子殿下妻弟,太子乃储君,他不提还好,一提,天下军民百姓,会作何想?”


“陛下立太子为储,既因父子至亲之情,也是为我大明江山社稷考量。倘使太子殿下此时与天下军民离心离德,臣只恐将来,又出建文之祸。”


他说得情真意切,毕竟是关起门来的小会议,可以畅所欲言。


这一次,算是直接将矛头指着张安世了。


每一次皇帝驾崩,王朝都会面临一个危机,那就是太子威望不足,不足以镇住局面,这也是任何一个正常的皇帝所需要考虑的。


解缙所言的是,张安世这是直接将太子坑了,将来陛下若是出了问题,太子该怎么办?


现在太子的位置,非常稳固,解缙说出这番话,却是一下子说中朱棣的心事。


当然,解缙表面上是为太子担忧,实际上却是说,将来若是太子控制不住局面,不妨可以考虑一下其他的人……比如……


朱棣凝视了解缙一眼。


不得不说,解缙是有才华的,他能举一反三,直接将问题的本质道出来。


可殿中其他大臣的表情,却是各异。


有的人认为解缙说的对,这殿中,蹇义、金忠、杨荣等人,几乎人人都是坚决支持太子的人。


解缙这样一说,让他们加重了这一份担忧。


而对朱棣,可能要考虑的是,自己不能让自己的儿子里出一个建文,这可能会给国家制造隐患。


朱棣目光幽幽地看着众人,沉吟着道:“利国利民之策,也要这样的斟酌吗?”


解缙立即就道:“历朝历代,建言者极多,不少人,所倡议的何尝不是利国利民。可最终,都功败垂成,甚至危害了江山社稷。所以臣以为……安南侯身居高位,就不可意气行事,凡事要三思而后行。”


朱棣抿着唇,转动着手里的银元,这银元上,已浮出了朱棣的一层手汗。


他缓缓地闭起了眼睛,而后又猛地张开。


此时,却听张安世道:“解公说的有道理,受教了。”


解缙微微一笑道:“我说话直了一些,还请安南侯勿怪。”


“不敢,不敢的。”张安世想将解缙剁碎了心都有,却是不紧不慢地道:“听说……前几日,解公还给赵王殿下,送了一些书籍。”


解缙面上没有丝毫的变化,却道:“赵王殿下求知若渴,又是大病初愈,我送他一些书,请赵王殿下能够修身养性,有何不可?”


“倒没什么不可。”张安世似笑非笑地看着他道:“只是听闻,解公与赵王多有走动而已。”


解缙早就知道这些事,是瞒不住别人的,尤其是瞒不住锦衣卫,他神色从容,甚至显得坦坦荡荡:“赵王聪敏好学,许多事,都希望向我请教,赵王乃陛下的嫡亲血脉,我欣赏他这好学之心,确实有一些走动。却不知,安南侯这番话,是什么意思?莫非……我与赵王殿下惺惺相惜,却也错了?”


明牌了,你不是在查我吗?那就查吧。


张安世定定地看着他道:“惺惺相惜?”


解缙一脸坦然地道:“人有好恶,赵王乃天潢贵胄,我为大臣,彼此有一些交集,应该没有触犯纲纪国法吧?”


解缙一点儿也不担心,因为他很清楚,赵王也是陛下的嫡亲儿子,绝不会因此而迁怒于他。


于是他接着道:“何况我与赵王,乃君子之交,安南侯纠缠这些,却教我有些糊涂了。”


这话的意思是,是你张安世太过胡搅蛮缠了。


张安世却是露出了笑容,目光中带着一丝别样的意味,笑盈盈地道:“没啥,没啥,只是没想到,解公与赵王殿下的相交如此之厚。我也有许多朋友,和他们亲如兄弟,这没什么的。”


解缙以为张安世找不到他的错误,这时认怂了,便微笑以对,颇有几分洋洋自得。


和我争辩,你张安世还是太嫩了,再学一百年吧。


此时,却有宦官进来禀报道:“陛下,赵王殿下求见。”


此言一出,朱棣长出一口气,淡淡道:“召来吧。”


这赵王……也已休养了接近一月的功夫了,解缙对他颇为关心,又不好亲自去府上探望,今日在此相会,他倒颇为期待。若是有机会,彼此能够深谈一下最好。


毕竟,现在他因为张安世,已经彻底地和东宫撕破了脸皮。


一会儿功夫,赵王朱高燧便在宦官的搀扶下,徐徐入殿,刚要行礼。


朱棣道:“不必行礼了,赐座。”


…………


第二章尽快会送到。


(本章完)


wap.


请收藏:https://m.biquxx.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