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历史>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七百一十九章 剩下是自己的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七百一十九章 剩下是自己的(2 / 2)

巡检司的王昌回道:“禀皇上,两淮多少灶户臣等不知,但知丁溪盐场等归属于泰州分司的十座盐场有灶户五千六百余,在册灶丁一万两千余,而不在册上的灶丁更多,有两万余。”


小书亭


“在册,不在册?”


朱允炆再一次被盐场内幕震惊。


所谓在册的就是能领工钱的,不在册的自然就是那些妇孺老人,哪怕他们每天也帮着男人干活,但他们依旧是没有半点收入!


全家干活,却只发按盐引的数量来发工钱,从来都不管多少人参与了劳动,付出了多少代价。


“夏元吉,你说吧,这事该怎么办?”


朱允炆冷着脸问。


夏元吉有些无奈,自己管不了两淮都转运盐使司,要说办法,只能从户部的角度说:“臣以为,灶户辛劳无数,所获却极是不足,衣不蔽体,食不饱腹,屋不避寒,朝廷应改善灶户制盐与生活环境,至少需要让其吃得饱,穿得暖,住得开。”


朱允炆微微点头,直接下旨:“那就由户部、工部与两淮都转运盐使司共同负责,户部负责调拨粮食,工部负责营造居所,居所与灶房必须分开,谁敢在他们家里开个池子,朕就把谁摁在池子里!”


百姓听闻,欢呼雀跃,一群人长跪不起,山呼万岁。


朱允炆喊了几次,众人才起来,询问灶丁:“你们一个月可制几引盐?”


“八引。”


“天气好的话,十引也可能,不好的话,勉强六引。寻常时多是八引。”朱允炆盘算了下,说:“六引,你们日后每月制备六引就足够了,若遇特殊天气无法制盐,准你们在下个月弥补,不克扣一文钱钞!”


“皇上,还请三思。”


杨士奇与夏元吉着急起来,朱允炆太拍脑袋了。


眼下盐引的数量是相对稳定的,一旦两淮盐场的灶丁每月从八引削减至六引,那两淮盐场总盐引数量将会大幅下滑,应该全年提供三十五万引的,说不得明年就会不足三十万引,五万引的缺口其他盐场可不好补!


灶丁与灶户们也有些不敢相信,皇上竟然主动削减了盐引的数量,让盐课变得轻松起来?


不过大臣都反对,这恐怕行不通。


百姓没说话,杨士奇劝说朱允炆考虑盐政稳定,毕竟一旦两淮盐场减产,那多少地方的盐都可能涨价,到时候朝廷想要维持低盐价的想法就落空了。


朱允炆摆了摆手,没有听从杨士奇与夏元吉的劝说,对众人承诺:“朕下了旨意,每月六引,交给盐课司。”


杨士奇与夏元吉见状,忧心忡忡。


但朱允炆的话还有后半句:“六引只是盐课司收走的,但是,如果你们勤奋,一个月做到了八引,十引,那多出来的二引、四引盐,不走盐课司,全都是你们自家的,你们可以兑换为盐引,卖给内商,也可以拉着盐到皇家中央钱庄兑换银两!交够盐课司的,剩下的都是你们自己的!明白没有?”


夏元吉惊讶至极,杨士奇更是目瞪口呆,几乎在同时,两个人都赞叹起来:“妙哉!”


百姓们也听明白了,一个月朝廷规定的就六引,完成之后想干就干,不想干就躺着。如果想干,多出来的盐都是自家的,可以直接拿出去换钱。


都是穷苦百姓家,出力气的人,谁愿意躺着?


既然剩下的都是自己的,那谁还不愿意多干,往死里干?


杨士奇看着欢呼的百姓,就知道这个政策是多得人心,是多让人疯狂!可以想象的是,日后两淮的盐产量怕会快速攀升!


朱允炆不是鲁莽的人,他找到了一条合适的路。


夏元吉松了一口气,连连摇头,对朱允炆深施一礼:“皇上智慧如海,安民有策,天下必会兴盛。”


杨士奇也在一旁附和:“如此奇策,当普至所有盐场,天下灶户必感恩戴德,报效天恩。”


朱允炆听得很是舒服,但看到这群破衣烂衫的灶户们时,怎么都笑不出来:“盐是苦的就够了,生活不能太苦了。相应保障做好吧,你们与后续抵达的官员合议,尽早拿出灶户转户籍、盐场设社学的方略,都是大明子民,他们不比其他人差。”


“臣等领旨。”


夏元吉与杨士奇连忙答应。


盐场的问题依旧很多,如何管理灶户,如何规范与约束盐场内官吏,如何避免盘削,如何防海潮,如何抚恤,这都需要一系列的规章制度,需要智慧。


好在朱允炆的大臣还不错,即有老谋深算,也有聪敏博学,解决起来这些问题并不算难。


请收藏:https://m.biquxx.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