茹瑺在奏折的最后,讲述了忻州之事,并为自己向百姓低头请罪,末了还不忘加一句“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自我辩解的话。
这都把曾子大佬搬出来了,不给面子也得给面子了,要不然“弘毅”的是他茹瑺,不“弘毅”的就是自己。
当官的犯了错,给老百姓道歉,在朱允炆看来这是极正常的事。
毕竟后世见多了,为人民服务嘛,服务不周到的时候,总需要低个头,道个歉,然后皆大欢喜,来年该干嘛还是干嘛。
甚至还有一个有着“躬匠精神”的岛国,读了错别字要道歉,贪了点钱要道歉,造了假也是会弯腰,弄点核废水大家一起品尝,也不过是九十度鞠躬的事。
看茹瑺的忻州道歉与松岗讲话,即解决了黄家的煤矿山问题,还化解了百姓对朝廷的矛盾与不信任,扩大了影响面,提高了朝廷形象,这丫的就是一场完美的政治公关啊,何罪之有?
不过这只是朱允炆“后现代”的思维与认识,对于大明官员来说,什么问题、矛盾都不如脸重要,脸就是正义,就是活着的意义,你丢自己的脸,那是个人的耻辱,但若是丢集体的脸,那是你找死。
朱允炆给太后、马恩慧等人解释了下,便与顾三审离开后湖,于中军都督府内召见解缙、郁新、铁铉、徐辉祖等人,将茹瑺的密奏交给几人,道:“你们认为如何?”
徐辉祖看了一眼沉思的铁铉等人,先表了态:“山西移民至今毫无进展,困难重重,借外力推一把,也并非不可行。此策虽不是敲山震虎,却也是打草惊民,需控制好力度,即不可过于严重,引发山西动荡,又可以让民众知晓其中厉害,有决心移民。”
力度,往往是很难把控的。
轻了,没用。
重了,负作用。
铁铉反复看过文书,也有些难以抉择。
作为茹瑺曾经的下属,铁铉在感情上是支持茹瑺的,两人也有着不错的私交。
但,这件事非为私情,乃是国事。
铁铉放下文书,正色道:“皇上,此策看似可行,但未免有些问题。古有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今有巡抚烽火戏百姓,这若是传出去岂不是贻笑万年?臣绝不赞同此策!”
朱允炆盯着铁铉,不等发问,解缙便开口道:“铁尚书可有破局之法?移民筹备已然铺开,北直隶、河南大片荒芜的田地需要有人去开垦,而山西人多地少,除去士绅大户,寻常百姓人均耕地尚不及五亩,而一旦移出去,人均耕地至少翻倍,过不了几年,他们也将摆脱穷困。”
郁新也有些挠头,现在户部与地方官员,可是不断向北运输粮食,水师中绝大部分运粮船都拉了出去,还在民间征调了不少船只,借河道运输到半路,然后以民工转运的方式运抵北直隶与河南等地。
菜都下锅了,客人不来岂不是糟蹋了一锅食材?
移民必须进行,哪怕是用点手段,也必须进行下去。
郁新看向
铁铉,此人立场难定,说他是茹瑺的人吧,他很多时候又有着自己的看法,并不唯茹瑺马首是瞻,说他是解缙的人吧,也不尽然,两人还有一些矛盾。
或许,他只是一个官员,并不属于任何人门下。
不过在这件事上,郁新是不赞同铁铉的,不管是出于山西、河南、北直隶发展大局,还是眼下移民的必须性,都应该果决行事,不拖泥带水。
铁铉面对几人的质疑却没有慌乱,只对朱允炆行了个礼,道:“微臣认为,戏弄百姓贻害无穷,故此杨溥之策断不可为。但是……臣听闻陕西白莲教势力极大,已对陕西、山西构成威胁,朝廷应发动大军,前往围剿。”
“嘶!”
解缙、郁新与徐辉祖不由倒抽了一口冷气。
娘咧,这铁铉真不愧是个铁棍子,砸死了不偿命啊。
陕西王金刚奴所带领的白莲教被打成了游击队,零零散散藏在山沟里,虽然不属于山西都司管吧,但毕竟是邻居,陕西遭了灾,山西这铁哥们主动帮个忙总可以吧。
王金刚奴啊,你运气不错,赶上了好时候,好歹也是自封“天王”,那朝廷发个十万二十万大军,对得起你的身份吧。
“臣还以为,作为边防重地,需加强演练,尤其是守城训练、野战训练。若是可行,还可调动其他都司与卫所配合操练,以护边疆太平。”
铁铉肃然道。
朱允炆看着一脸正气却满肚子坏水的铁铉,他义正辞严地批评了茹瑺与杨溥的建议,丢到地上还踩了两脚,然后一弯腰,重新包装了一遍……
杨溥的方案是借助舆论压力,促使百姓趋利避害,主动移民。
铁铉包装之后,成了借助直接的军事压力,以看得见的、听得到的、想得到的jūn_duì 与战争,促使百姓趋利避害,主动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