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历史>明左> 第304章 气之论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04章 气之论(1 / 2)

从张载的“太虚即气”开始,理学里有了气的概念。


不过张载的理论,并没有得到后来者的认同,反而招致批评。


这也是中国传统哲学发展历程中缺少的一个东西,那就是传承。


西方的哲学在发展过程中,是有一条清晰的脉络的。


前人提出一个问题,后人负责解决问题。


这种方式延续了数千年,后世数学界经常看到的“什么什么猜想”就是一种体现。


而儒家的思想发展过程中,后人经常做的,就是反驳前人的思想,然后再去提出新的理念。


如此一来,就造成了各种理念层出不穷,互相影响又不交融,使得每一种思想都呈现碎块化,而难以构成体系。


在张载之后,二程就对他的“太虚即气”提出了批判。


【天地安有内外,言天地之外便是不识天地也。人之在天地如鱼在水,不知有水,直待出水方知动不得。立清虚一大为万物之源,恐未安,须兼清浊虚实乃可言神,道体物不遗,不应有方所。】


批判了,又没彻底批判。


以至于“气”的概念依旧被理学继承了下来,但因为不够完善,就成为了哪里需要哪里搬的砖头。


当黄宗羲质问何为道时,张采给不出解释,便搬出了张载的道既是气的理念。


这当然无法说服黄宗羲,他又追问了什么是气?


张采所有的功夫都在经义上,要想解释这些问题,自然需要典籍的支撑。


他还是挪用了张载的理论。


“气乃万物生长之源,道乃万物生长之本。因此世间大道,惟气与理也。”


黄宗羲十分严肃,紧随其后。


“这个气是什么样的?这个道是什么样的?为何气是万物生长之源、道乃万物生长之本?”


张采陈述的是事物呈现的形态,而黄宗羲追索的则是事物的本质。


就连左梦庚都不知道,黄宗羲的哲学理念已经开始往黑格尔的“本质论”方向靠拢了。


而他的问题,等于是在直接质疑理学的合理性。


理学建立的“道”“理”“气”的学说系统,经过数百年发展已经深入人心,但黄宗羲的目的,是要让理学家们解释清楚这三者的本质。


总不能你说气乃万物生长之源、道乃万物生长之本,就一定是这样吧?


虽然从自然学科来看,这个说法其实并没有错,但黄宗羲是要理学拿出解释的论据来。


张采能拿出来吗?


没有科学的支撑,他当然拿不出来。


被黄宗羲拿捏住,找不到破局的办法,张采隐隐有些破功。


“此乃先贤至理,人所共遵,黄兄焉能不知?”


这是要用权威来压制质疑了。


黄宗羲岂会怕这个,踏上一步,声音嘹亮。


“南郭先生顾左右而言他,何须推诿于古人?时移世易,沧海桑田,今日之局面比照古时早已不同。事事均遵古意,岂不知乃缘木求鱼之愚?”


这话一出来,现场当即炸了。


骆从宇忍不住喝道:“大胆!”


郑三俊慌乱不休,眼神四处乱瞟,恨不得立刻离场。


其余人等,对黄宗羲指责者,更是不知凡几。


在这些人看来,质疑先贤,无疑是大罪过。


群情汹涌,黄宗羲却怡然无惧,横眉冷对千夫指。


“邵康节(邵雍)驳周濂溪(周敦颐)成‘道为一’之论,二程‘道体物而不遗,不应有方所’。朱熹‘理气一体’终至大成。汝等尊奉之先贤无不勇于质疑、推陈出新,今日汝等却愚守旧理,违背当下,不思进取,害己害人,世之祸矣。”


这一下可骂的狠了。


直接将张采等人打入了因循守旧的行列,甚至说他们违背了先贤的宗旨。


邵雍质疑周敦颐成一家之说,随后二程质疑邵雍又进一步,朱熹又在二程基础上完善理学。


可以说,理学有后来的成就,就是前面几代大贤这样勇于辩驳和创新而来。


请收藏:https://m.biquxx.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