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琬眼角颤了颤。“现在还有区别吗?”
“当然有区别。如果是掩饰之辞,那当然没什么好说的。你安心地做阶下囚,看着我怎么击败袁绍,然后等着朝廷下诏,或槛车征诣廷尉,或就地诛杀,诛三族九族,全看朝廷心意。江夏黄氏就此除名,你和袁绍的名字却会留在史书上,遗臭万年。”
黄琬眯起了眼睛,眉梢不受控制的颤动着。
孙策顿了顿,又道:“江夏黄家也是大族,你大父官至太尉,你又官至太尉,门生故吏无数,少不得有人会掩护你们,留下一两个后人。不过他们不会再以江夏黄氏后人自居,应该会改个姓什么的。黄能改成什么呢,斩头去尾,姓由,要不姓田也行?”说着,他忍不住笑出声来。
黄琬面色连变,忍不住冷笑道:“早就听说孙将军好戏言,果然名不虚传。”
“戏言?”孙策歪歪嘴。“我倒觉得你可以当成谶言,比那什么‘瞻乌爰止,于谁之屋’准多了,快则三五年,慢则七八年,肯定见效。黄公如果能保重身体,肯定能亲眼看到。”
黄琬脸色红一阵白一阵,他抬起手,按着心口,喘了两口粗气。“如果我说的是肺腑之言呢?”
孙策笑了,向后退了一步,坐在栏杆上,抱着双臂,翘着二郎腿。“如果是肺腑之言,黄公也许有机会将功折罪,就看你有没这样的勇气了。”
“哦?”黄琬拖长了声音,不置可否,神情间却有些不屑。
“黄公应该看过李儒的文章吧?”
黄琬垂下了眼皮,一声不发。他当然看过李儒的文章,他也知道了孙策的用意。李儒以董卓旧部的身份写文章揭露党人的所作所为,为了避免被人抓住把柄,有些事是不能讲的,因为他拿不出过硬的证据。黄琬不同,他是党人的重要成员,党人所做的事,他参与了大半,如果他像李儒写《己巳之乱亲历记》一样写文章,效果绝非李儒可比。党人不相信李儒,却不会不相信他,袁绍想抵赖都难。
这篇文章真要写出来,袁绍也好,他和王允也罢,都会千夫所指,无疾而终。
“怎么,敢做不敢认?”孙策幽幽地调侃道。“原来黄公的刚正不阿只是对别人,对自己却宽容得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