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琇是给面子曹萝,又不想看到蒋六姑娘姑侄二人被人讽刺,才帮着打个圆场罢了。若王大姑娘以为她是个好性儿的,会忍气吞声,那就是打错了主意!
赵琇冷下脸问王大姑娘:“姑娘是在说我?我倒不知道自己哪里犯了错,要受你这番教训!我怎么颠倒黑白了?又怎么沽名钓誉了?还请姑娘把话说清楚!”
王大姑娘咬了唇,她以前吃过赵琇几次不大不小的亏,心里早就怨上赵琇了,那“颠倒黑白”的话在她心里存了许久,方才不过是脱口而出。但她心里清楚,真要把事情摊开来说,自己也不占理,反而容易叫人拿住了话柄,倒打一耙。从前那些事,在场的姑娘里头,就有好几位是亲历的。
于是她便专门拿着“沽名钓誉”这四个字来做文章:“难道不是么?京里早就传得沸沸扬扬的了。说你在南边儿如何帮着汾阳王太妃与宗室贵人们办慈贤会,如何救济灾民,如何慷慨大方,如何菩萨心肠……哼,这里头的猫腻,谁还看不出来呢?早就是京城里头玩惯的手段了。舍一点子钱粮出去,就使劲儿让人在民间传你的好名声,真个不要脸!偏你会哄人,倒哄得太后娘娘信了你,还夸了你,又赏了你许多东西。其实京里象你一样的女孩儿多得是,太后娘娘不过是给汾阳王太妃脸面罢了,你当太后娘娘是真个瞧得起你?”
赵琇气得笑了,什么叫“颠倒黑白”,今儿她可算看见活生生的例子了。她也不反驳,只冷笑一声:“我倒不知,原来你比太后娘娘明白。还清楚太后娘娘的真正想法呢。”
蒋六姑娘冷笑着对她说:“赵大姐姐快别听她胡说了,我怎么不知道太后娘娘有这样的想法?赶明儿可得好好问问她老人家才是。我只晓得,太后娘娘夸了赵大姐姐好几回,说你是真正的好心姑娘,又能干,不是嘴上说一句慈悲,就把事儿都推给别人去做的。反而是亲历亲为。潮灾肆虐过后的地方是什么情形。我不知道,但死了八千多人,房屋都倒塌了。庄稼一点不保,人间地狱也不过如此了。赵大姐姐一点都不怕,亲往灾区去督导各家粥棚,若有人敢拿积年的陈米以次充好。或是拿稀得不能再稀的粥水充场面的,一概不轻饶。这一路雷厉风行的。不知救了多少灾民。姐姐也不声张,若不是汾阳王太妃呈上的折子里写了,京里还不知道姐姐做了什么事呢。你这样的还被人说是沽名钓誉,这世上还有不好虚名的真君子么?”
赵琇倒不知道她如此清楚上海府的情形。想来大约是在太后那里听说了,便只是笑笑:“六姑娘谬赞了,我只是奉命行事。主事的却是广平、汾阳二位王爷与汾阳王太妃。我可不敢领功。”
“即使如此,也极难得了。”蒋六姑娘压住她的手。却斜了王大姑娘那边一眼,“有些人把旁人做的好事说得十分不堪,却忘了自己也没清高到哪里去。太后娘娘那里有京城慈贤会的账目,我亲眼瞧过的,上头还有王家的份呢,不过是捐了二百两银子,倒宣扬得满京城都知道了,旁人家捐了千两的还不曾吭声呢。王尚书夫人也曾进宫晋见过太后,一会儿的功夫,就重复夸了自家女儿好几次了,说她不忍见贫民一辈子都没吃过好米,前儿隆福寺办大悲忏的时候,特地求了父母,花银子买了一大批上好的精米,送到寺外熬了干果粥,什么花生儿、果仁儿,全都是上好的,舍了给路过的贫民吃。领了粥的人都感激涕零,说要在家里给她女儿供长生牌位呢,还是她,说女儿年纪小禁不住,才劝得那些人作罢了。太后听了都觉得好笑,等王夫人走了,你们猜太后都说了些什么?”
姑娘们面面相觑,心里也觉得王尚书夫人上不了台面,王大姑娘自个儿沽名钓誉,手段却如此粗糙,真真笑掉人的大牙。隆福寺是京中繁华之地,周遭住的人家多半有官身,那里的路人有几个是穷得吃不上饭的?一般人家施粥也不会在那儿施,通常都是往外城去的。就算有人领了王家舍的粥,也不至于感激得要给王家姑娘供长生牌位吧?把人看得太轻贱了。这一听就知道是王夫人在往自个儿女儿的脸上贴金。这种事却是瞒不过太后的,想也知道她不会说出什么好听的来。
王大姑娘却怒目瞪向蒋六姑娘:“你休要在此胡说八道!我娘回家后亲口说的,太后娘娘夸了我有心呢。”就是因为只有这两个字的评价,王大姑娘才更加不忿,赵琇在南边可是得了好大的赏赐呢!
王夫人劝她别灰心,只要持之以恒,总有一天能得到比赵琇更好的名声。倒是亲爹王尚书,骂她母女二人瞎折腾,不许她们再做这种事。王夫人说人人都这么做,他们家不做,倒显得为富不仁了,因此依旧张罗着要再施一回粥。只是上等精米比一般的米贵,王家再富也只是土财主,有些吃不消,还想等太后再召见时,方才再做一回,好到太后跟前再涨涨脸。王大姑娘对此也十分期待。
蒋六姑娘却笑着往她头上泼了一盆冷水:“太后娘娘说,这位王夫人是个拎不清的,可惜了一片爱女之心,却使不到刀刃上。王尚书是个明白人,怎就不好好教导妻女呢?看在重臣面上,这事儿就别跟人说了,只是往后不要再召这种人进宫来。”
王大姑娘听得脸都青了,蒋六姑娘还不放过她,补上一句:“太后娘娘说你‘有心’,你就以为那是夸奖了么?你一心要给自己搏个好名声,根本就不是真心要行善,太后娘娘是在说你势利心太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