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綎、邓子龙等率领的北方jūn_duì 打仗没有问题,但是驻军却不行,因为适应不了那里的气候。
另一方面,满朝的文武大臣也觉得得不偿失,不愿再劳师耗饷。
于是打了胜仗的大明jūn_duì ,分封了几个当地的土司之后,就选择了撤军。
与此同时,伴随着葡萄牙人的特权和东吁王朝在缅甸的高压统治,愈演愈烈,东吁王朝治下的缅甸,也开始不断发生起义和暴乱,老挝、暹罗也相继摆脱了东吁王朝的统治而独立。
北伐失败之后内政一团糟的莽应里,也认清了现实,知道大明绝不是可以轻易进犯的,于是也放弃了对外扩张的政策,开始治理内政。
也是到了这个时候,他才发现,葡萄牙人已经几乎掌控了东吁王朝的经济命脉,葡萄牙人的特权,甚至已经威胁到了他对缅甸的统治。
于是,不知天高地厚的莽应里,将缅甸乱局的责任,推到葡萄牙人的身上,又在自己的一帮子朝臣支持下,开始从葡萄牙人身上征税,并准备驱逐盘踞在缅甸几个港口中的葡萄牙人。
结果可想而知,莽应里的这些举措还没有来得及全部实施,葡萄牙人就支持缅甸西海岸上的阿拉干人(被灭的若开王国),联合缅甸都城勃固(也叫白古)的孟族人,发动了叛乱。
万历二十七年,公元一五九九年,莽应里被葡萄牙人支持下的阿拉干人抓获,然后被当众斩首。
莽应里的一个弟弟,也是莽应龙的一个小儿子,逃到缅甸北方的阿瓦城,在阿瓦重建了东吁王朝,后世缅甸称其为良渊王。
接下来,这个良渊王的儿子阿那比隆,又是一个颇有作为雄主,在阿瓦积攒了十几年的实力之后,于万历四十一年,率军南下再一次占领了勃固,并将东吁王朝的政权迁回勃固,再次实现了缅甸形式上的统一。
而这个阿那比隆之所以能够从北方打回南方,也并不是因为他自己真的具有战胜葡萄牙人的实力,而是他在葡萄牙人之外,又找到了新的盟友。
这个盟友,就是见缝插针的荷兰人,以及紧随荷兰人的步伐进军东方的英国人。
到了十七世纪的时候,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平分欧洲之外的整个世界的局面已经被打破了。
不管是西班牙还是葡萄牙,在欧洲都不再是一流的强国。
何况到了十六世纪末十七世纪初的时候,葡萄牙被西班牙侵略,一直处在战争之中,国力不断下降,在东方已经没有力量拓展自己的殖民地了。
而且许多属于葡萄牙人的贸易据点、港口和殖民地,被新兴起的荷兰人和英格兰人所抢占。
这个情况,同样发生在缅甸。
正是因为有了荷兰人和英格兰人的介入,阿那比隆再一次通过出卖缅甸的利益,也就是将原本已经给了葡萄牙人的特权和利益,转让给荷兰人和英格兰人,换得了他们的支持。
就这样,荷兰人和英格兰人不断在东南亚给葡萄牙人找麻烦,使得原本兵力就捉襟见肘的葡萄牙人乱了阵脚,开始收缩在缅甸的势力。
万历四十一年,时机终于成熟,阿那比隆趁机打回了勃固,造就了缅甸历史上所谓的一代雄主。
崇祯元年,排斥葡萄牙人的阿那比隆病死,其子他隆继位。
而这个时候,英国人与荷兰人之间又因为抢夺东方的殖民地特别是印度的殖民地而爆发战争。
荷兰人在一六零二年成立了东印度公司,而英国人早在一六零零年就成立东印度公司。
两家东印度公司在打破葡萄牙人对于东方航线的封锁方面是盟友。
但是等到打破了葡萄牙人的封锁之后,两家东印度公司就成了天生的对手,斗得不亦乐乎。
而与阿那比隆始终与葡萄牙人保持一定距离不同的是,阿那比隆的儿子现任的东吁王他隆,在英国人、荷兰人和葡萄牙人三者之间,最终还是选择了与东吁王朝渊源更深,在缅甸的势力也更强的葡萄牙人。
于是,当他隆在崇祯元年,也就是公元一六二八年继承了东吁王朝的王位之后,葡萄牙人卷土重来,再次将缅甸至于其保护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