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竞技>日月当空照中华> 第七零四章 何去何从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七零四章 何去何从(1 / 2)

三不剌川上的追击战,以豪格率军逃入大沙窝失去踪影,赵率教、曹文诏所部在第二天上午拔营南下、绕道西进而结束。


从此,蓟镇和宣府边外北到乌兰哈达山城乃至西拉木伦河以南,都没有了建虏骑兵的踪影。


而率领着大同镇的骑兵从镇川口出关,想要在旧集宁堡一带草原上拦截阻击黄台吉的祖大寿,并没有如愿以偿地等来黄台吉的残部。


不过他却在十二月初一日的傍晚,等来了绕道南下的赵率教等人率领的大队骑兵。


在这个时代,早已破败废弃的前兴和卫集宁堡,正是后来漠南各部归降黄台吉之后被命名的乌兰察布盟所在地,也就是后世的内蒙古乌兰察布市。


此地地处塞外东西南北之要冲,往南距离大同二百多里,往西距离归化也是二百多里,往东距离张家口三百里,因此,地理位置十分关键。


腊月初一的傍晚,赵率教、曹文诏等人,率领着追击豪格所部的大明骑兵,就是在这个地处要冲的集宁堡,与从大同北上的祖大寿所部实现了会师,相互之间通报了关内关外的战况,心中都放心了下来。


祖大寿也不再需要提防云集在独石口外的镶黄旗和科尔沁大军,终于可以放心西进归化城了。


而一直忧心关内战局的赵率教、曹文诏,也可以放手在草原山围追堵截北逃出关的建虏jūn_duì 了。


祖大寿、赵率教和曹文诏三人都是出身辽东,又都是颇有大局观的悍将,此时在塞外的集宁堡碰了面,除了互相通报战况之外,对于接下来大军进兵的方向,也都是出奇的一致。


腊月初三的上午,持续了两天的风雪,终于停了下来。


在集宁堡内得到了休整之后的赵率教,先是派了一队人马赶回多伦城送信,向军机大臣孙承宗报告行止,然后留下一批因为连续作战累倒和冻伤的伤病士卒继续在集宁堡里休养。


而他本人与祖大寿、曹文诏、多伦部首领哈丹巴特尔等将领,则各带所部精选出的精锐骑兵,合作一股大军,朝着归化城的方向快速推进。


十二月初的塞北,大漠草原上冰冷的西北风带着酷寒,肆虐着荒野上的一切生灵。


早已习惯了边外冬季酷寒的大同镇、蓟州镇、山海镇,以及热河堡的明军骑兵将士们,策马奔行在冰天雪地之中,依然个个冻得“咬牙切齿”,瑟瑟发抖。


明军制式铁盔帽的冬季内衬下缘垂下来护耳护面的棉帘子上,凝结着一层哈气汗气形成的冰霜。


天气虽然严寒,但是这一支明军骑兵的士气却是十分高涨。


之前连番的胜利,鼓舞了所有人。


要知道,数年之前,甚至是两年之前,明军不管是骑兵还是步卒,已经被建虏铁骑打得闻风丧胆,从来不敢在建虏铁骑出没的地方,这么人欢马叫浩浩荡荡地行军。


更别说,在野外追击建虏和蒙古骑兵并且连番获胜了。


这是大明朝蓟镇、山海镇甚至大同镇的骑兵老卒们,在之前从来也不敢想象的一种场面。


虏骑败逃,而官军野战追击取胜,对于士气的鼓舞,对于士卒的信心来说,比吃饱穿暖发挥的激励作用更大。


如今的明军温饱已经不再是一个问题,困扰了多年的冬季作战瓶颈,也正在得到妥善的解决。


铁质板甲里面配发的制式对襟鸳鸯袄,也不再是数年如一日不发不换了,而是每年秋冬之际都会发放一件武备院通州被服厂制作的新棉袄。


虽然依旧解决不了量体裁衣、大小合身的问题,但是毕竟实现了颜色和制式上的统一。


再配上统一的盔帽和铁甲,大明九边的jūn_duì ,已经俨然是一支有着统一旗号、统一服色、统一装备的制式jūn_duì 了。


这本来是一支jūn_duì 最基本的东西,但是在明朝末年的时候,却根本做不到这一点。


且不说大明边军与内地的营兵卫所,在各方面实现不了统一了,就是大明九边各镇,在军服盔甲、旗帜号令、编制序列、军马钱谷等方面,甚至是在武器装备上面,都实现不了基本的统一。


一支jūn_duì 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到,那就别提上下一致、号令统一了。


崇祯二年十二月的塞北荒原上,与大明边军骑兵一样忍受着奇寒折磨的,还有之前冲入大沙窝(后世称为浑善达克沙地)的豪格、斋桑所部人马。


这些人对于寒冷的耐受能力,当然要比一般的明军汉人士卒强上许多,也有自己抗寒御寒的方法。


但是策马奔行在号称瀚海沙漠的大沙窝戈壁荒原之中,方圆上千里的范围之内没有人烟,而且当饥饿的战马,刨开覆盖在地面上的冰雪,却找不到足够的干草可以食用的时候,这支建虏和蒙古铁骑,也就很快迎来了严峻的考验。


请收藏:https://m.biquxx.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