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远在京师的皇帝已经亮出了底牌,而自己在南京最为忌惮的两个人,镇守太监王之心和南镇抚使骆养性,也都跟自己搭上了线,这说明魏国公府并不在皇帝整肃之列。
看出了这一点,让魏国公徐弘基心中悬了数月的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
此时与王之心一起听完了骆养性带来的皇帝旨意,徐弘基斟酌着说道:“犬子文爵与怀远侯常延龄颇有交往,不若就让他前去,将怀远侯招来营中。怀远侯家乃是先开平王之后,想来对大明必定忠心耿耿,可以信赖。”
骆养性抬眼看了看王之心,见王之心点头,遂说道:“既然国公府的小公爷与怀远侯有旧,那就请小公爷辛苦一趟,将怀远侯请来此处见面吧。”
魏国公府的嫡长子徐文爵,虽然是个典型的纨绔子弟,但是遇上了这种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政治斗争,而自家的父亲还是朝廷已经示以信重的大佬,此时自然也是打起了一百二十分的小心。
跟着传信的家仆来到了南京京营驻地之后,很快见到自己父亲,以及另外两位如今这座南京城里真正话事的大佬,当下也是赶紧过来拜见。
在镇守太监和南镇抚使的面前,如今这个南京城里不管是什么样的勋贵世家子弟,见了面也都得低头哈腰,小心说话。
骆养性向他交代了一番注意事项,将他的侍从换成了南镇抚司衙门的锦衣卫,然后让他前去请怀远侯常延龄等人前来。
到了天色入夜,怀远侯常延龄、博平侯郭振明、诚意伯刘孔昭和南宁伯毛孟龙终于一起到了南都京营驻地。
王之心、骆养性分别传达了皇帝和朝廷的旨意,几人又是激动,又是兴奋。
激动的是,他们这些远在南都的勋贵,之前并不如魏国公这样的超级勋贵世家那样受到皇帝的信任,两百年过去了,自家祖先立下的那些功劳,如今的皇帝还会在乎多少,他们这些人心里是没有底数的。
兴奋的是,可以参与到这样的朝廷机密大事之中,说明北京紫禁城里的那位当今圣上,认可了他们的忠诚可靠。
事实上,这四人之中,除了博平侯郭振明现今领着长江水师,算得上是位高权重之外,其他三位早就是靠边站的家族了。
比如说常延龄这样的,虽说贵为怀远侯,可是在南京却并没有多大的权力。
因为,这个怀远侯的爵位,既不是太祖皇帝封的,也不是成祖皇帝封的,而是嘉靖皇帝封的。
常延龄的祖先,是死后封为开平王的常遇春。
常遇春死的时候三十九岁,一共有三个儿子,老大常茂袭爵成为郑国公,郑国公常茂死的时候,没有子嗣,因此常遇春的二儿子常升袭了国公爵位,被改封为开国公。
后来常升受到了蓝玉案的影响,满门抄斩,然后常遇春的三儿子常森还小,幸免于难。
等到建文帝即位之后,又让常森继承了爵位,因为当时的燕王朱棣与徐家是姻亲的关系,所以建文帝对徐家有看法,从而对常家恩遇非常。
可惜的是,好景不长。
朱棣起兵靖难,打到南京城下的时候,常森不仅率军抵抗,而且最终还战死沙场。
常家的这个选择,让当上了皇帝的朱棣非常不满,将常家剩下的人丁全数充军到了云南戍边。
就这样,一过就是上百年。
到了弘治皇帝的时候,弘治皇帝临死前,终于想起了常遇春对老朱家的功劳,认为这样对待功臣之后不对,就派人到云南,找到了常遇春的后人,然后重新安排到了南京,给了一个锦衣卫世袭指挥佥事的职务。
这样又过了几十年,嘉靖皇帝也想起了常遇春的功劳,就找到当时已经在南京的常遇春后人,给他封了一个怀远侯的爵位。
就这么传承了七八十年,传到了常延龄的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