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咄咄逼人的王学谦,连叶景葵都有种恍惚的错觉,难道一直以来看到的王学谦是虚假的不成?
作为浙江地方最大的两家银行之一,叶景葵和王学谦的接触不少,但也仅限于商业上的合作,政令上的协调而已。宁波的城市发展获利无限,但是对于浙江兴业银行来说,恐怕真的很难成为笑到最后的人,浙江银行和四明银行才是宁波开发的主角。
而王学谦在协调之中,至少给人一种和善文雅的印象。
可实际上的王学谦真的像是他印象中的那个人吗?
如果王学谦真的是一个弱不禁风的文人,一个老好人,他能够在浙江的政坛上坐稳督军的位置?而且还是在内忧外患的局势下,这要是一个老好人,是绝对不可能有这样的成就的。
说王学谦是老好人?
李厚基肯定不服:眼瞎啊,爷们都被逼地养老去了……
孙传芳暗骂:老子就是差点死在他那张笑里藏刀的面孔下的……
当王学谦展现出他强硬一面的那一刻,连对王学谦充满期待的叶景葵也大惊失色,他要是不对王学谦抱有希望,会带着张謇来见王学谦吗?同时解决了张謇的问题,也相当于解决了叶景葵的问题,至少他在银行内的影响力将大大增强。
“张总长,经营上的问题不过是小问题,所有的经营模式都可以用学习来弥补,就好像技术上的问题,同样可以通过投入研发,甚至仿造来弥补,但有一个问题您可能忽略了。”
王学谦依然是不苟言笑的样子,表情严肃中不带有任何的私人感情。这就是生意。张謇如是想到,如果是在三四年前,他的大生纱厂在巅峰时期。还会受到王学谦的百般刁难和质疑吗?
此一时彼一时,张謇也没有硬气的打算。反而开始考虑王学谦的问题,到底是什么才是大生纱厂最性命攸关的问题?
大生纱厂的崛起,有很大的偶然性。当初大生纱厂在缺乏资金,借贷无望的绝境之下,却通过库存的棉花进行纺纱,正好赶上一个纱贵棉贱的时期,一下子解决了资金上的问题。但随着前几年的顺风顺水,大生纱厂在经营上的问题就组建的暴露了出来。
荣家在南通也有纱厂。同样竞争江苏东部的棉花产区。而大生纱厂除了在规模上并不逊色申新纱厂之外,在资金管理上,销售环节等等,被申新纱厂赶超了过去。
对此,张謇丝毫没有察觉,甚至他任命在大生纱厂管理的人也没有察觉。
等到棉花价格越来越高,而棉纱价格一再降低的时候,情况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困境。每年需要囤积大量资金用来采购棉花的大生纱厂以为自己能够在钱庄和银行如同前几年一样获得大量的贷款和借款,可是这一次,张謇失望了。
借款没有如期获得。反倒是催款的人来了一波又一波。
问题究竟在哪里?
“子高,我不明白,你说的问题到底是什么。大生纱厂面临的困境主要还是经营上的。因为钱庄和银行故意调高利息,导致纱厂的经营面临绝境。最高的利率竟然要两成月息……”
“该死!”
王学谦的声音如同冰窟之中传出来的一样,冷的让人直打寒战。高利贷也不能这样搞法,如果是利滚利的话,四个月,这笔贷款就要翻一倍多。
“确实该死,不过人已经被逼到没有办法的地步,但凡有一点希望,就算前面是万丈深渊。也会义无反顾。”
张謇迟暮的神态,让他的叹气声也显得更加地迟缓。这种感觉绝对不会是在一家超级大企业的掌门人身上发生。其实也不能怪他,他也是心灰意冷才有这种感触。北洋时期。袁世凯当上大总统之后,也开始对民族工业大力扶持,当然这种扶持踊跃参加的都是身份不凡的人,大部分都是北洋的高层。
一来,政府高官经商容易,不愁产品销路问题;其次,掌握了政府资源之后,能够选中最热门的行业。比如说采矿,不管是铁矿还是煤矿,在民国都是暴利行业,做这一行的很少有亏本的。
另外,繁荣的纺织业也是投资的热门之一……
但是张謇在十年之后,发现这种模式下的实业,很难有维持一个良好经营状态的,大部分都是因为政府买单,而支撑了下来。
加上他在北洋内阁之中,也属于边缘人物,自然这方面的感触会根深蒂固。
就像是银行,北方的银行,大部分都是北洋高官入股。而生意涉及的是盐业、矿产、国债包销等,另外地产行业也是银行热衷的行业。而对企业投资却很少,这主要是企业往往没有足够其贷款价值相匹配的抵押物,拉来的保人实力不足等等。
缺少了银行参与的实业,是无法茁壮成长起来的,这一点张謇已经感觉到了。
当然,长期离开南通,在燕京当官,张謇的大生纱厂也暴露出了很多的麻烦。因为对当前业务的生疏,让他在做出决断的时候,往往会更倾向于自己的偏好,缺乏理性的思考。而他的代言人在大生纱厂的惯例过程中,却很难做出果断的判断,往往一遇到事,就去找张謇。
导致张謇常年在官场,却要操心生意上的往来。而这种遥控指挥并没有给大生纱厂带来节节攀升的销量,反而因为缺乏对纱厂的了解,经常做出一些不合时宜的事。
叶景葵有点蒙圈,怎么这一老一少,明明一个是想要帮人,一个要求人,最后却数落起资本界的事来了?
高利贷是可恨,但问题是,张謇能够从银行借到利息低廉的贷款,至于去找高利贷吗?
尤其是苏北的钱庄,面对张謇更是一个个苦不堪言。以前他们是看到大生纱厂能挣钱,眼珠子都红了,巴不得将钱庄里闲置的资金给张謇。然后拿一份低廉的利息。谁想到,张謇会这么坑人。一下子钱不见了,还要找他们贷款?
这时候,利息肯定不会是当初求着张謇贷款的利息了,而是高出市价十倍的利益。
这能怨得了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