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竞技>司礼监> 第七百四十七章 见血的刀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七百四十七章 见血的刀(1 / 2)

满瓶不动半瓶摇。


魏公公光知道前世扬州三把刀出名,却不知道,就他这会,扬州只有两把刀,没有第三把。


因为,那第三把刀是见血的刀,是剃头的刀!


此刀扬名的背后,是扬州城死在大清贝勒爷刀下的八十万冤魂!


“弘光元年,扬州城破,清兵入城,不分男女,不分老幼,十日不封刀,后抬尸八十余万具。隔江南都城三百余年后浩劫,不敢与之比。”


扬州的另外两把刀,是菜刀和修脚刀。


魏公公要去尝尝淮扬菜,顺便叫师傅给他修修脚,然而八抬大轿路经一处叫梅花岭的地方时,公公却突然叫人停轿,然后注目许久,一步一步的登上了梅花岭。


这梅花岭,他不能不登。


腰缠十万贯的愉悦心情,在这梅花岭脚下,也是瞬间好像被狂风吹过,消失的无影无踪。


取而代之的是凝重,是沸腾的热血,也是冰结的热血。


左右随从谁也不知道魏公公为何突然坐在一块石头上,死死看着远处的扬州城,不发一言。


他们也不知道为何魏公公不准他们靠近。


魏公公只想一个人坐坐,一个人静静。


他的手中是白帕,他早早的拿了出来。


他知道,自己会哭。


……….


“崇祯十七年,先帝在煤山自缢殉节,此谓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自那以后,我华夏汉家大地便沦亡满夷,遍地膻腥,遍地白骨。”


“甲申满州入关,实为汉家有史以来最剧亡国之祸!史可法,陈明遇,阎应元,张名振,陈子龙,夏完淳...无数汉家志士前赴后继,只为不向满夷低下我汉人高傲的头颅!”


“忠贞节气,为我汉家立族根本,十多年来我们受到的一切苦难,都源于我们的民族失去了忠贞,失去了节气!满清入关,很多如史阁部一样的忠臣英烈殉节,在我们身上的汉服被脱下那刻,在我们的长发被削去那刻,我们民族的精骨便被折断。”


“我汉家是中华的主宰,我们的文明便是中华的文明,如果我们失去了忠贞节气,我们就不配拥有祖先留给我们的文明!”


“民族血痛,焉能忘之!扬州,嘉定,南昌,四川,江阴,昆山,大同,常熟,广州,潮州,南雄....我们能忘记吗!…华北一望极目田地荒凉,河南满目榛荒人丁稀少,湖广弥望千里绝无人烟……”


“十六岁牺牲的夏完淳,八十四岁自焚的黄公辅;抱琴而死的邝露,南明三忠陈邦彦、张家玉、陈子壮,巷战牺牲的岭南才子黎遂球,殉桂林瞿式耜、张同敞,殉嘉定侯峒、黄淳耀,服毒殉国的宋应升,投水自尽的陈子龙、夏允彝、祁彪佳,数不胜数文臣武将前赴后继...”


“他们或为封疆大臣,或为布衣文士,国难之时,他们皆临危不惧,挺身赴难,百屈不挠,杀身成仁,只为证明我汉家儿郎绝不愿意屈服!他们大义凛然、壮烈殉国、从容就义,这就是我汉民族真正的精神与气节!”


望着岭上尚未盛开的梅花,望着远处的扬州城,魏良臣缓缓的抬起了他的右手,向着半空举起,久久,没有落下。


扬州,不是一座城,而是一座碑。


这座碑的身后,有太多太多的故事。


太多太多永远不会被人知道,但却永远有人知道的故事。


不知道的人,只当这是个笑话般的存在。


知道的,只有眼泪相伴。


人世间,总有浩然正气在,汉家儿郎,也终有人记得我们的气节!


正是因为这些汉家志士的存在,正是因为他们至死不渝的民族气节,才化成了风中的种子奔扬而出,化成了邹容《革命军》,化成了陈天华蹈海的悲愤,化成了秋瑾的手中剑,化成了同盟会的誓言书,化成了徐锡麟、吴樾及至广州黄花岗起义,化成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


那些殉节的忠臣烈士,会永远成为我们汉家不朽的荣光与旗帜。


一切的历史风云背后,是我们汉家永远坚不可摧的信仰!


八十日带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


十万人同心死义,留大明三百里江山!


“我虽妇人,身受国恩,与国俱亡,义也。汝无为异国臣子,无负世世国恩,无忘先祖遗训,则吾可以瞑于地下。”


江阴城中积尸满岸,秽不可闻,女子啮指血题诗:寄语路人休掩鼻,活人不及死人香!


可悲的是,历史总会被掩盖。


请收藏:https://m.biquxx.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