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李晓峰是怎么提高nvk-150破甲弹的威力呢?他分成了几个步骤。第一步,就是将老旧的机械引信改进为压电引信。
为什么要做这样的改进呢?破甲弹虽然有很高的理论破价值,但这需要破甲弹的金属射流达到一个最佳距离引爆(也就是最佳炸高)。只有在这个距离上才能得到截面积最小、密度最大的金属射流。如果起爆过晚,金属射流还未达到最密集的程度就打在打在装甲板上,自然威力大减;而起爆过早,金属射流效能又大大降低,很容易断裂。
这就对引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做到在最佳炸高时引爆,精准的一触即发。可二战期间,破甲弹采用的大部分是传统的机械引信,根本控制不了炸高。所以破甲威力就很不理想。
而压电引信则能够解决这个问题。所谓的压电引信就是在弹体头部装一块压电陶瓷,这种陶瓷能在足够力度的撞击下产生近万伏的脉冲电流。用该电流引爆电雷管。它既有足够的反应速度(电流的速度就不用说了吧),又有比较高的安全阀值。保证没有足够的撞击力度就不会引爆。
说到这,同志们也该明白美帝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给装甲车焊接那么多“鸟笼子”和“防盗网”是做什么用的了吧?其实其用处很简单,就是对付压电引信的。
装备压电引信的火箭弹撞上了“鸟笼”和“防盗网”,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被铁条卡住,被卡住之后,自然引信就不可能工作也就不会引爆破甲弹。第二种情况是撞上铁条爆炸,前面说了,破甲弹的射流对炸高是很敏感的,一般“铁笼子”跟主装甲是有一段距离的,没有了最佳炸高,射流对主装甲的侵蚀自然是大打折扣。
改进引信只是第一招,第二招就是滑动弹带了,诚然滑动弹带不能完全解决问题,但是确实可以优化。可能有同志又要问了,既然如此,为啥不用g型破甲弹的技术呢?
原因很简单,g型破甲弹又是滚珠又是轴承,还要润滑,技术要求高,效果一般并且造价不菲。以苏联的技术制造麻烦而且也无法大规模量产,自然是弃之不用。
有了滑动弹带之后,d-5t发射破甲弹时转速基本能控制在八千转左右,比原来的数万转好转了不少。当然,使用滑动弹带也有一个问题,塑料的滑动弹带要占据一部分弹体空间。必然要缩小弹体内的药罩的直径。而药罩的大小跟破甲深度是有直接关系的,简单说药罩越大,破甲能力肯定会越强。不过这种合理的取舍也是值得的。否则,就算药罩直径大了。但是转速太高,顶多也就是静破甲数值好看,实战依然是泪奔。
当然,为了弥补药罩直径缩小的遗憾,李晓峰还准备了第三项改进措施,那就是对药罩本身下工夫。破甲弹药罩材质对破甲能力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密度大延展性好的金属才适合做药罩,比如说普遍使用的铜。铜的延展性和密度都不错,而且价钱相对便宜。适合大规模使用。
但是,不管是黄铜还是紫铜跟其他一些金属比较起来,差别还是很大的,比如说黄金、白银或者钽。这三者中黄金自然是最理想,延展性最好而且密度最大,其次是钽,再次是白银。
当然,白银比铜强得有限,而且价格上体现不出这种强的优势。所以某仙人首先就放弃了白银。他关注的重点是黄金和钽。黄金大家都很熟悉,出了名的贵金属。反正如果让军委知道某仙人准备用黄金制成破甲弹的药罩去攻击敌人,恐怕会用口水将其喷死,这可是货真价实的金币弹了。
所以。很显然黄金也是不合适的。那最后也就剩下钽了,这玩意儿密度稍次于黄金,而且延展性非常出色。二战以来,广泛应用于电容和化工以及原子能产业。后来大家耳熟能详的末敏弹或者爆炸成形弹药都离不开钽。
实际上李晓峰也早就盯上了钽的价值,从1930年开始,就通过北方工业开发钽矿提炼精钽,广泛应用于通讯制造领域。这一次也是被图哈切夫斯基逼急了,才迫不得已用上了钽药罩。
当然,事实证明李晓峰的选择很正确。原本d-5多配备的破甲弹穿深才多少?50毫米都不到,基本上也就是给黑豹和虎挠痒痒的水平。而使用了钽药罩之后。静破甲值高达450毫米,而动破价值也能达到150毫米到180毫米的水平。这使得d-5系列发射破甲弹时具备了击穿黑豹后期改进型车体正面装甲的可能。而这对于t-34-85来说。肯定是个重大好消息。
不过,话也说回来,钽药罩好归好,但真心也确实不便宜,在后世纯钽一公斤也要三四千人民币,妥妥的属于贵金属。当然对于苏联来说,使用钽药罩最大的问题倒不是贵,为了击败敌人,金币弹又如何?
制约苏联大规模使用钽药罩的关键原因在于,苏联的钽铌矿很少,而且品质很低,说白了,苏联就没有多少钽资源。这种贵重金属完全依赖进口。
那么世界上钽资源最丰富的国家有哪些呢?百分之六十的在澳大利亚,剩下的百分之三十在巴西,最后剩下的不到百分之十里苏联可能连0.01%都没有。
比如北方工业的钽铌矿就来源于巴西,从巴西开采出的矿石运到芬兰维堡,然后加工成精钽。而卫国战争爆发之后,因为波罗的海出海口被堵住了,钽矿石则运往摩尔曼斯克,然后经过铁路运往维堡加工。说实话,这个成本有点高。
不过成本高也没办法,谁让苏联缺这个呢?而且钽的用途还是很广泛和高精尖的,哪怕是贵也得用不是。而且李晓峰也做好了两手准备,使用钽合金药罩的nvk-150作为高端a货少量存在,配发给t-34-85或者su-85充当开罐器,遇上了黑豹和虎之流才使用。稍微低端一点的有nvk-150a,这是b货,使用紫铜药罩,破甲能力要次一些(100到120毫米左右)。
虽然b货不足以摧毁改进型的黑豹,比如黑豹g和黑豹f。但是猎杀虎问题不是很大,至于配发给d-5t的老式穿甲弹,这个还是歇歇吧,不管是ap还是apcbc或者apcr弹,d-5t基本上都不能在安全距离之外屠虎猎豹。既然如此,那就先用破甲弹凑合吧!
而且李晓峰也有一种设想,苏联的穿甲弹为啥这么次,一个是技术落后,另一个就是产能需求太大了,数千辆su-100和数万辆su-85以及t-34-85需要海量的穿甲弹(给每台车陪五发apcr恐怕都需要十数万发,算算这个数量,以苏联的能力供应得起碳化钨弹芯的apcr吗?),要让这些坦克和坦克歼击车发挥作用,苏联就必须咬紧牙关供应穿甲弹,也就只能降低技术要求,先满足战术需要了。
如果d-5这个大头能减少穿甲弹的使用量,以苏联的工业能力,发展和生产更好的穿甲弹配备给高端的d-10和d-25系列使用,问题是不大的。反正这个年月没有复合装甲,让d-5和f-34使用破甲弹也是能凑合的。更何况破甲弹对技术要求低而且价格更便宜,适合t-34这种海量的存在使用……(未完待续。)
ps:鞠躬感谢巨人中的巨人、醉酒无枫、懒惰的读者、xxxxxxjj、萨尤卡攻击机、金陵之灵、南方流浪者和尤文图斯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