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竞技>枭臣> 第144章 刺客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44章 刺客(1 / 2)

余心源与楚王元翰成从寿州赶回居巢,带来淮西的明确态度,这情势也就明郎了,叫随帝西行的官员只能在劝帝还朝的框架下挣扎。


不然就是废帝另立,淮东会合淮西、江州军,派大军过来立永兴帝为太上皇回江宁深宫休养随帝西行的官员就不要再想有什么好果子吃,淮东跟太后下辣手清洗,将不会再有什么顾忌。


庐州府是淮西之首,早年置军镇,镇军战斗力颇强,但随原镇守邓愈率部南调组徽南军之后,到谢诞手里的庐州军编制虽然还有万余,但将官、兵甲、勇卒相比较旧军,差之甚远。再者,到这时,已经没有人对御营军的战斗力再抱什么期望。


此时御营军在编入庐州军后,虽有三万兵马,但没有淮西跟江州军的支持,哪有半点资本跟“奉太后以令诸臣”的淮东对抗


张玉伯鞭打顾天桥的消息传到居巢,多少叫随帝西奔的官员们心思安定些,要是皇上下个罪己诏将责任承担下来,倒不妨碍大家回江宁城里继续逍遥快活。或许权柄不比以前,但不会受现在的活罪。


回江宁后,权势、利益真正会受损的程余谦、左承幕、张晏等人也不得不面临当前残酷的现实:谢诞在庐州城还控制有供给庐州军半年补给的粮草,但这么多的粮草给西奔的近十万人一分摊,能再支持一个月就顶天了。


林缚甚至不用动手,只会派兵马往庐州这边缓缓进逼,至多一两月就能将这边压垮、压崩溃掉。


与旁人不同,程余谦、左承幕、张晏等人还是知道实务的,他们手里实在是没有跟淮东对抗的本钱要是逼迫得江宁那里废帝另立,那就连谈判的可能性都不存在了。


权衡利弊,在元翰成、余心源的劝说下,程余谦、左承幕、张晏等人同意先让刘直来居巢再说,但一切都瞒着永兴帝。


事实上,最终真要劝皇上返回江宁,皇上的意见也就不再重要了。


十七日,刘直乘舟离开弋江,渡江进入裕溪河,往居巢而去。


居巢县襟江滨湖,西北面横在庐州与居巢之间的大湖,即为八百里巢湖,是江淮之间除洪泽浦之外的第二大湖。巢湖西、南两面皆丘岭纵横,再往西是浩浩千里淮山的主脉。庐州往西,淮山南麓的宜城,又与江北岸的池州相对,同为江淮大门西门户。


巢湖周围的诸县,以庐州城为重心,构成西控淮山、南襟大江、北系淮寿的淮西首重之地。


横穿居巢县境、与巢湖相通的裕溪河河汊口就在弋江城的对岸。


虽这一段的扬子江在入冬之后,水面不足两里宽,但两岸望眼过去,都是茫茫江滩,夏季洪水袭来,江面陡然间将增到三四十里之遥。


刘直想起林缚在淮东修捍海堤的壮举,倘若能在“之”字的扬子江两岸修筑大堤,江两岸大片的积沙江滩都能垦为良田。


事实上,弋江及庐江等县的修堤之事,数百年来皆有人为之。不过,都是民众或地方豪户出钱出力修筑的民堤,民间能聚起来的力量有限,只能是堆泥筑堤,而扬子江夏秋过境的洪峰,又实在凶猛,泥堤常常是十年九溃,年年都花气力进行修整。


实际上,只要人不居在易溃区,民堤之后还是能抢出大片的耕地。


溃堤虽有损失,但溃堤泛洪过后,能有效增加土地的肥力。在溃洪过后、来年洪汛过来之前,能抢种一季麦子,即使溃堤有损失,相比较而言,收成还不比丘山之间的旱田差。


只是这些年来接连战乱,才使得这一带的民堤滩田给连年的洪水摧毁,完全不能耕作。在淮泗战事过后,江宁对庐州的抽税又十分重,加上庐州自身的养兵,使这周边的民生越来越艰难,没有好转的可能。


刘直站在船头,还能远远看见孤零零矗立在江滩之间的一段段残堤,心里颇为感慨。


刘直少年家贫,才入内侍省为宦臣,但敢于苦读,故而为郝宗成所重。以往功利心太重,对民生之事倒有太多的感慨,倒是一场牢狱叫他反思良多,想想自己这些年来走南闯北,见识之广,远非其他宦臣能比,即便放官地方,也能当一名良吏。


刘直在船头胡思乱想着,午后日头西斜,便看到银屏山之后的居巢县城。


居巢这边,由余心源出面来迎。


刘直携太后旨意,实际代表淮东而来,但毕竟只是位居张晏之下的内侍省少监迎不迎太后懿旨,西逃的众臣还没有打定主意,这时候自然不会大肆出城来迎旨。


看着码头边的两乘牛车,牛车四壁无挡,顶盖也是临时用绸布所糊。


请收藏:https://m.biquxx.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