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色革命之后的匈牙利和波兰,虽然摆脱了苏联在政治上的指导,同时也丧失了苏联对两国的经济援助,而美国人并不比苏联大方到那里去。面对巨额的外债,崩溃的国内市场,两国都迫切需要新的拯救者帮助他们摆脱困境,引导经济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作为第一个接受哥伦比亚银行接管的国家,波兰的经济已经开始出现成效,可是匈牙利,因为本身就不具备发达的工业,所以情况要比波兰糟糕的多。除此之外捷克斯洛伐克虽然工业发达,但是因为地处内陆,缺乏产品的销售国,在颜色革命之后的日子同样不好过,尤其是在相对落后的斯洛伐克地区,情况甚至比匈牙利还要糟糕。
在这种情况之下,抱团取暖不失为一条明智的道路。所以自从和匈牙利签署了托管中央一行的协议之后,米哈伊尔就一直在游说两国建立一个统一的市场。匈牙利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本身工业并不发达,除了农产品,葡萄酒,铝矾土之外,基本上就没有什么有特色的经济亮点了,再加上匈牙利是个内陆国家,更是让匈牙利的出口变得更加的困难了。而另一方面,虽然波兰的工业也不是很发达,可是毕竟要比匈牙利完善得多,除此之外,波兰在波罗的海还有一个著名的港口——格但斯克港,这就让波兰对外出口产品要比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方便得多。
在这种现实环境之下,米哈伊尔开始按照谢廖沙的指示,向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三个国家兜售统一市场的方案。简单地说就是在美苏都放弃了这三个国家的情况下,让三个国家的市场连接成一个整体,互相取长补短,共同抵御债务和经济下行风险。这样做不但可以扩大三国在世界贸易当中的话语权,更重要的是,三个国家形成的市场将会更加稳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自给自足的效果。
于是在米哈伊尔的反复游说之下,匈牙利和波兰政府终于同意坐在一起,就统一市场的问题进行会晤,而捷克以及斯洛伐克各自派出自己的代表作为观察员参与到统一市场的计划当中。
谈判的地点被安排在了匈牙利的首都布达佩斯,为了避免在达成协议之前引来不必要的麻烦,参与谈判的四方都没有向外界透露任何的消息。莱赫·瓦文萨以其他名义出访到匈牙利,和匈牙利新当选的总统根茨·阿尔巴德等人举行会晤。
无论是匈牙利,还是波兰,又或者是捷克斯洛伐克,早在米哈伊尔的计划刚刚提出的时候,他们就已经认识到了统一的市场将会给各国带来实质性的好处。不过在某些问题上,各国还是有着一定的分歧。因为按照哥伦比比亚银行的主张,统一的市场一个大前提就是大家要把关税降到零的水平,而且还要使用统一的货币。这样的计划在历史上并没有任何的先例,虽然匈牙利和波兰的中央银行已经到了哥伦比亚银行的手中,发钞权早就被哥伦比亚银行所控制,但是要让两个独立的主权国家适应同一种货币,这简直是太疯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