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科幻>远征欧洲> 381 分赃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381 分赃(1 / 2)

现在的德国国内,权力最大的威廉皇储,他负责德国政府目前的改革,要把德国改造成一个民主国家,以取得和协约国和谈的资格。


至少,那应该是一个协约国认可的民主国家。


九月份,接替郝特林成为德国相的马克思亲王就向美国总统威尔逊出外交照会,接受威尔逊在年初提出的和平条约。


威尔逊马上回复,用近乎友好的态度敦促德国切实接受“十四点”。


这是威尔逊提出的“十四点”的一次取得世界性大国的认可,威尔逊有理由因此对德国表示友好,哪怕是双方正处于战争状态之中。


其实所有人都明白,国与国之间,和平共处才是常态,战争状态不可能一直持续,或许明天战争结束,后天德、美两国就会恢复贸易。


当德国人同意“十四点”的消息传到爱丽舍宫和白金汉宫,马上引起英、法两国的强烈不满。


矛盾的焦点还是集中在民资自决上。


德国在战争中已经失去了所有的海外殖民地,德国当然同意“十四点”,但这对于眼看就要大获全胜的英、法两国来说简直就是故意恶心人。


但“和平”已经是所有人的共识,英、法两国也不能一意孤行,于是英、法两国借口德国仍然处于****状态中,拒绝和德国政府进行谈判。


在拒绝德国政府和平提议的同时,英、法两国在前线再次动大规模攻击,试图击破兴登堡防线,把战线推至德国领土,逼迫德国无条件投降。


此时已经到了十月份,美国人终于把德国人逐出阿尔贡森林,但美国人付出了2.6万人阵亡,9.5万人受伤的代价。黑格的进攻还是没有任何进展,英国人在这两个月内的伤亡高达18万人。


或许是知道已经被逼迫到悬崖边上,德国人表示出顽强的战斗意志,他们的伤亡小于协约国,但与此同时,他们的总兵力已经远远落后于协约国。


此时的协约国——或许在美国人加入之后,叫做“盟国”更合适。


此时的盟国拥有近6oo万兵力,飞机、坦克和大炮的优势越来越明显,以秦志远、莫纳什、巴顿为代表的盟国新一代将领已经不再使用人海战术,而是使用钢铁在消耗德国人的生命。


十月初,加拿大人终于突破了兴登堡防线,他们一共使用了94万炮弹,而他们对面只有十万德国守军。


在随后的战斗中,盟军每天射1.2万吨炮弹,其中包括28万75小姐炮弹。


德军炮兵此时已经无力还击,他们只能被动防守,每天都战战兢兢的生活在布鲁赫米勒创造的弹幕阴影中。


十月中,取得突破的地段越来越多,德军虽然伤亡惨重,但如果盟军投入地面作战部队,德军的反击依旧猛烈。


海军6战队在抵抗,巴伐利亚部队在抵抗,甚至连那些已经被打的残缺不全的步兵师都在抵抗。


在某些阵地上,德军战斗到只剩下军官和机关枪,但军官会把自己变成机枪手,只要还能动,就坚决抵抗盟军的进攻。


十月中旬,雨季终于到来,道路变得泥泞,运输极端困难,盟军的大炮还是很多,炮弹在港口堆积如山,但运不到前线。


以为连绵的阴雨,战机无法升空,坦克陷在泥坑里,而远处德国人的机枪仍在嘎嘎作响,时断时续,听上去随时会停止,但从来都没有停止。


协约国终于认识到,困兽犹斗的德国仍然有反抗的能力,他们不是任人宰割的奥匈帝国。


十月底,一份报告提交到雷蒙·扑恩加莱的办公室,战争委员会评估了德军的军事潜力,估计如果把战火烧到德国本土,用武力彻底征服德国人,那么战争将持续到后年,法国将为此增加5o万人的伤亡。


雷蒙·扑恩加莱看完报告之后,在上面批示“适可而止吧”,然后派人把报告转交给克里蒙梭。


雷蒙·扑恩加莱明白,现在停止战争,会为将来埋下隐患,因为战火没有烧到德国本土的事实,会让德国人认为他们并不是真正的战败,他们是败在缺少盟友上。


那么在将来,战争有可能再一次爆。


但雷蒙·扑恩加莱没有办法继续战争,法国政府的财政已经枯竭,甚至连美国人都不愿意在贷款给法国政府。


美国人想当救世主,以一己之力挽救欧洲于水火。


在九月份,扑恩加莱试探性的向威尔逊提出想不偿还贷款,但遭到美国拒绝。


那么这笔钱只能转移到德国人身上,而如果要让德国保留偿还能力,那么就不能把德国打成一片废墟。


劳合·乔治显然也是这么认为,因为就在罗马教宗派出的特使抵达伦敦之后,劳合·乔治也同意停战。


十一月八号,天主教中央的马提亚斯·尔兹伯格率领的谈判团抵达贡比涅,面见盟军总司令福煦,请求开始停战谈判。


福煦明确指出,没有任何谈判的可能,德军必须无条件投降。


福煦同时指出盟军之所以同意停战一个月的前提是:德军在14天内撤出莱茵河东岸,废除《布列斯特条约》,回撤到1914年8月1日的东部边境线,交出5ooo门大炮、3ooo门迫击炮、3万挺机关枪、2ooo架飞机,同时放弃德国在东非的属地。


请收藏:https://m.biquxx.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