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人确实是有纪律性,说投降那就是真的投降,绝对不会降而复叛。
用中国话来说,就是:说话算数。
就在路德维希·冯·施罗德向陈康健交出象征着指挥权的指挥刀之后,数千德国人在装甲部队步兵的指引下,有秩序的交出随身武器,然后返回军营等待进一步处理。
没有反抗,没有拳脚相加,也没有怒目相视剑拔弩张,就像是上下班的时候正常交接,德国人平静的接受了这个结果。
或许是战争已经进行的太久,人们都已经累了。不管是德国人还是法国人,他们都想结束战争。
虽然战争不会因为数千德国人的投降而结束,但对于这些德国人来说,他们的战争已经结束了。
而身为胜利者的装甲团,他们的战争还在继续。
几乎是刚刚把所有的德国人关进营地,装甲团就迎来了下一波德国人。
这次是从兰斯赶过来增援的第20步兵师,他们隶属于第十七军第十四预备兵团。
一般来说,一个师大概有17000人左右,这些人如果是列队行军,队伍可以延伸两公里左右那么长。
第20步兵师来得比较急,他们的先头部队是一支500人左右的骑兵部队,这或许是这个步兵师里唯一的一支骑兵部队。
当骑马的骑兵遇到开坦克的第二代“骑兵”,武器的代差劣势表现明显。
在塔得努瓦面对兰斯一方的平原上,数百名骑兵望着前方严阵以待的近百辆坦克犹豫不决。
逃是逃不得,威廉皇储就在十几公里之外等待他们救援,他们不能逃,也不敢逃。但是进攻看上去也不太可能,因为是骑兵部队,为了快速转进他们没有装备火炮,可以使用的武器除了背上的骑枪,就只有腰间的马刀,缺乏对付坦克的办法。
当第一辆坦克出现在索姆河战场上的时候,就标示着传统骑兵的没落。但总会有些人不信邪,坚持使用传统骑兵拒绝坦克,比如英国远征军司令黑格,他就是一名坚持传统骑兵的将领。
这样的人还不少,以至于在另一个时空中到了二十多年后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仍然有部分国家迫不得已或者是顽固坚持组建骑兵部队。1939年9月,德国的战地记者报道波兰骑兵使用大刀和长矛对抗德国人的坦克,这种用屁股想都不可能发生的“神话”居然被双方普遍接受。德国人从中看到了自豪和成就,波兰人从中看到了勇敢和忠诚,至于那些传播谣言的人,天知道他们看到了什么。
只要不是傻子,就不会使用骑兵去进攻装甲部队,德国人的骑兵指挥官显然也不傻,他带着骑兵向着装甲部队阵地的侧翼迂回,把进攻权让给了源源不断抵达的步兵。
“皮厚血条长”只是装甲部队的优势之一,机动突击才是装甲部队的核心优势。
所以陈康健不等德国人展开他们携带的火炮,马上命令坦克部队发起突击。
在埃拉尼地区的演习中,刘子正手下的炮兵创造了两分钟展开火炮阵地的神话,德国炮兵显然达不到这个标准。这并不能说明刘子正手下的炮兵比德国炮兵更加职业,而是德国人没有足够的时间,单单是选择火炮阵地这一点就不是两分钟能够完成的。
更何况陈康健指挥的坦克还是边走边打,这使形势看上去更加迫切,以至于炮兵们手忙脚乱,还没等设好驻锄,装甲部队的坦克就已经冲到火炮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