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先生想到昏迷的俞阁老,瞥了一眼乱成一团的俞夫人等人,又看了一眼脸色灰败眼底却闪过一抹毅色的费氏,略沉思了片刻,这才低声道:“那个姓郭的,是丁丑年的进士。”
费氏脸色大变。
如果对方是寻常百姓,民告官,不管有理没理,进了衙门先打二十大板。很多人还没有开口,就先死在了这二十大板上。因而纵然是血海深仇,等闲人也不会去告官。若对方是进士及第,就有资格坐在堂上问话,不必伤筋动骨,告一次不行,告两次,告两次不行,告三次。县里断得不满意,就告到州里;州里不满意,就告到府里有的,为了一口气甚至会告到大理寺。那被告的人就算是有理,这样一层层地告上去,名声也完了。
胡先生见她明白厉害关系,对她不由得高看一眼,想了想,索性低声道:“姨娘等会劝劝夫人,要早做打算才是。”
“多谢先生指导。”费氏声音发颤地给胡先生曲膝行了一个福礼。
胡先生拱了拱手,退出了耳房。
费氏帮着束妈妈把俞夫人抬到了一旁罗汉床上,用冷帕子给俞夫人擦了脸,俞夫人幽幽地醒了过来,在人群里找着俞槐安:“德圃呢他现在在哪里”
俞槐安忙上前两步,低声道:“我这就去找大爷。”
俞夫人点了点头,叮嘱他:“让他快回来,就说老爷昏倒了。”
俞槐安应声而去。
俞夫人就看见费氏端了杯热茶过来,她不由问:“大奶奶呢”
众人的目光朝临窗的大炕望去。
范氏正伏在墨篆的肩头小声地哭泣。
俞夫人心头顿生无名之火,拿起费氏递来的茶盅就朝着范氏砸了过去:“你嚎什么嚎德圃还没死呢我俞家好好的运道。都是让你给哭没了的”
范氏避之不及,满盅的热茶泼在了她的身上,手背烫得通红,她却吭也不敢吭一声。强忍着伤心,擦了擦眼泪。
墨篆看着眼眶都红了。
俞夫人犹不解恨,道:“你公公昏迷不醒,你婆婆卧病在床。你倒好。只知道哭。难道你娘连端茶倒水也没有教过你吗”
范氏心里暗暗生苦,忙起身亲手帮俞夫人重新沏了杯热茶。
俞夫人就要她去看看俞槐安回来了没有:“现在德圃有事,你也不知道关心关心”
这本是丫鬟、小厮的事。现在却指使了她去做,明摆着就是给脸色她看。还要给她扣上一顶对丈夫冷漠的大帽子,偏偏她还什么也不能说。
范氏脸色发青地去了外院。
俞夫人则招了费氏问话:“那个闵氏你觉得她人怎样”语气倒比对范氏要温和。
费氏微微一愣,苦笑道:“夫人您有所不知。我一边是大爷,一边是大奶奶。亲近了闵氏。对不起大奶奶;疏了闵氏,对不起大爷。只好做那睁眼瞎,每次把大爷托付的事交待清楚了就走,哪里还敢和闵氏多说话”
俞夫人很是意外。还想问什么,有小丫鬟跑了进来:“夫人,老爷醒过来了。”
“真的”俞夫人满脸惊喜。提着裙子就朝书房奔去。
丫鬟、婆子呼啦啦都跟了过去。
御医重新诊了脉,开了方子。吩咐静养,就起身告辞了。
俞夫人忙吩咐人去煎药,关心地问他还有没有哪里不舒服,要不要喝杯热茶,想不想吃些什么,提也没提俞敬修一声,就怕丈夫再次怒火攻心昏过去。
俞阁老就问起俞槐安来。
“我让他去找德圃了。”俞夫人小心翼翼地观察着丈夫的脸色。
“也好,”俞阁老微微颔首,“我正好有话要问他。”然后神色一肃,道:“我有话跟你说。”
束妈妈忙领着屋里服侍的丫鬟、婆子退了下去。
俞阁老低声道:“那姓郭的不过是个小小的县丞,因为闵氏家道中落,就要退亲,可见得是个见利忘义的小人,他又不是只有这一个儿子,但为了这个儿子,却敢到大理寺去告德圃,这件事背后肯定有人指使。我想来想去,除了赵凌,没有别人”
“怎么会这样”俞夫人面如土色,“事情都过去这么久了,他们过得好好的,我们也没有惹他们,他怎么还死死地抓住不放啊”
“你先别埋怨。”俞阁老低声道,“听我把说话完。”
俞夫人“嗯”了一声,安静地望着俞阁老。
“那赵凌既敢怂恿着姓郭的告状,想必证据确凿,我们在这上面是找不到破绽的,现在唯一之计,就是走通大理司”
俞夫人听着眼角一跳:“您是说,打点大理寺的人”
俞阁老微微点头,声音压得更低了:“家里还有多少现银”
“有一万三千四百五十两银票。”俞夫人道。
“太少了。”俞阁老道,“你想办法凑三万两银子。”
丈夫有了主意,在儿子的生死关头,俞夫人深深地吸了口气,道:“我知道了。我这就去凑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