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时波兰和立陶宛王国也趁火打劫,对俄国西部的斯莫棱斯克发动进攻。在波兰和瑞典的夹攻之下,沙俄不得不和北华达成停战协议,重新承认双方的划界协定,然后抽调jūn_duì 西返欧洲。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马爌才得以返回轩辕城述职,并恰巧赶上了建奴入寇。
但也正是由于北华在西部地区的艰难处境,才使得已经扩展到五万兵力的北华常备军,除留下一万防守辽阔的东部地区外,剩下的四万人几乎全部都在西部抵御俄罗斯人的反扑和扩张。
留守东部轩辕地区的一万jūn_duì 防御辽阔的北华东部领土已经是捉襟见肘了,不可能抽出很多人南下京师勤王。
众人商量了两天,最后还是在马爌的一再坚持之下,才决定抽调五千人前去勤王,漠北防御的空虚暂时先征签两万卫所军担任。
这次进京勤王还是由马爌自告奋勇地前往,因为勤王护驾是个露脸的机会,马爌决定要去,自然不会有人和他争这个机会。
从北华十一月初八得到建奴入关的消息,到决定出兵勤王,再到马爌率众星夜兼程横穿南北三千多里蒙古草原赶到明朝的长城关防时,时间已经到了十二月中旬。农历的十二月是为腊月,是一年中最冷的时节,可想这次行程该有多艰难。
马爌率众是从宣府镇关口进入长城的,之所以选择从宣府入关,是因为这条路马爌曾多次走过,路况比较熟悉,二是马爌的岳母家就在附近的保安。经此大劫难,老婆潘婉婷不放心,一再叮嘱马爌一定要去去娘家看看,最好北归时能把她娘家人都接到北华来。
更主要的是马爌从军报上已经知道建奴此次入关是从东边的喜峰口等处入关,没有波及到西边的宣府镇,这样马爌从宣府镇入关后可以稍稍先喘口气修整一下,顺便多了解情况后再做下一步的决定。
在宣府镇驻扎修整的第二天、马爌就已经得知京畿附近的情况十分危急,后金此次是倾国出动,不管从兵源数量和质量都远远超过了京畿附近的明军。虽然理论上后金的正规战兵只有两万多,但同样的,明军中的战兵所占比例也很小,所以不管是战兵,还是辅兵,还是总兵力,京畿附近明军的数量都要少于后金军,质量上更加不可同日而语。
战兵还好,明军在边镇的精锐战兵的素质并不比后金差,可辅兵的素质可就差得太远了!后金乃全民皆兵,人人披甲皆是劲卒,但明军的辅兵基本就是一群饭都吃不饱的饥民,和后金的八旗余丁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还没过两天,又有袁崇焕下狱,关宁军东返的消息接憧而至。随后就是四万宣大军和七千京营覆灭的消息。
再之后建奴截获张家湾漕粮等等坏消息一个接一个而来,完全打乱了马爌在路上设想的局面和应对措施。
现在建奴在京畿已经有恃无恐,整个大明京畿已经处于不设防状态,四处出击的建奴如蝗虫一般把整个京畿周边搜罗了遍,除开漕粮之外,还掳掠金银财宝无数,并把京畿周边的人口也拣选了个遍,青壮男女几乎被抓捕一空。
大明的整个京畿地区,就只剩个北京城凭借城高墙厚,防御严密,建奴没办法啃下来。
得知这些消息之后,马爌如心头滴血一样难受,作为一个后世之人,一个有起码人道主义、人权观念的人,他能想象这些被抓捕到后金的大明百姓的处境,这个时候可没有什么人道主义,后金更加不会对汉人俘虏讲什么人权。
如果不加干涉,这些被虏获的大明百姓至少会有一半人会会因饥寒交迫和过度劳累,而死在返回后金老巢的路途上,另一半则会一辈子给建奴做牛做马,大多数人同样也会过早地死于饥寒交迫和过度操劳,只有很少一部分人能真正活下来并传下后代。
马爌抽空去保安的丈母娘家去看了看,这个身份贵重且英武异常的姑爷的到来,使得原本因建奴入寇而有些惶恐不安的潘家上下,顿时如吃了定心丸一般地平静下来。心道有这样天神一般的姑爷在此,区区建奴何足挂齿!
此次建奴入关,闹得整个北方都人心惶惶!潘母李氏这次也是真怕了。老太太到底是官宦之家出身,算是见过世面的明白人,眼看整个北方的饥荒一年更甚一年,流民到处都是,盗匪也日渐猖獗。自家虽然是高门大户的暂时还不当紧,但倾巢之下,岂有完卵?还是早做打算的好。
这么些年下来,两个不成器的儿子连个举人都中不了,李氏也逐渐熄了功名利禄的心思。心道:“自家虽然因为摊了个好女婿使得家道没有中落,靠钱财土地勉强维持住了高门大户的门面。”
“但一个读书人家不能在科举上有进项也不是个长法!如今的大明已经眼看着风雨飘摇,两个儿子看起来也不是个能科举成才的料。再继续住在保安,也就没什么意思了,不如举家迁居北华,在女儿那里还安稳些,儿孙们将来也有个依靠。”
李氏原本就已经有了迁往北华的心思,如今听马爌代潘婉婷转话这么一说,李氏当即就决定回头随马爌举家迁往北华。
潘家要迁往北华去的消息传开后,大部分下人们还是有些不情愿的,毕竟大多数人的亲属故旧都在保安。
并且自从马爌给过几万两银子与潘家后,潘家在保安就过得非常滋润,连带地下人们的日子过得同样光鲜。所以大多数人并不想前往苦寒的漠北去,并且潘家的下人绝大多数都没有去过北华,并不知道北华的情况。
他们听跟随太太小姐从北华返回来的几个下人讲,北华不但冬季严寒,气候恶劣。且极是蛮荒,就连北华的大老爷们住的房子都只是木头的,城墙也是用原木夹土建造的,极为简陋,到了北华哪能比得上在保安潘府高屋华堂的日子。
潘家下人们不知道的是,如今的北华已经大为不同,曾经的轩辕城经过近十年的大规模改造扩建之后,亦早已不是初创时的样子,虽然跟大明内地的大城没法相比,但肯定比小小的保安城要气派得多。
潘家下人们的抵触情绪倒也不算什么,毕竟只是下人而已,改变不了什么。
到时实在不愿意去可以申请让潘家把他们转卖给其他人家,或者自己掏钱赎身也可。
但相信没有几个人会这么做,毕竟潘家对待下人们还是很好的,至少在保安是出了名的待遇优厚!离开潘家,在这个饥荒遍野的乱世,哪里还能找到世外桃源不成?何况这些个奴籍的下人们,连安身立命的土地都没有,离开潘家怎么养活自己都是个问题。
只是潘家的两房儿子也不愿意离开保安去北华,他们生于斯长于斯,特别是自从得了妹夫送的几万两银子周济之后,日子过得极为滋润,当然不愿意离开自己熟悉的舒适窝,两个儿媳更是多次找婆婆倾诉,希望能说动李氏不要迁居北华……
只不过对于这些,马爌已经不得而知了,他已经率队离开了保安,直奔京师而去,只等将来回程时再过来护送潘家一起北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