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叶尼塞河
老将余化龙和何懋官率领的一万北华将士及随行的家属,还有二十万西迁蒙古人是在初夏时节出发的。因为时间充裕,为了减少牲畜损耗,他们沿途一边放牧一边行进,并不在意路途上耗费了多少时间,只要能在冬天来临前抵达即可。
根据事先得知的情况,他们在迁徙的沿途并没有敌对势力的攻击和干扰,所以一路行来颇为从容。那些西迁的漠北蒙古人和北华将士家眷,都配备了厚厚的蒙古式毡帐,到了迁徙目的地的第一个冬天有没有房子都没关系,只要能保证食物和饲料充足即可安然过冬。
根据马爌提供的地图,他们先是向着正西方向行进,在跨国色棱格河等几条河流后,自贝加尔湖的最西南端,紧贴着湖岸向西而去,进入湖西地区。
此地地势相当险要,东北边是辽阔无垠的贝加尔湖,西边则是高耸入云的东萨彦岭,山和湖之间是一条狭窄的通道。
当然,说是狭窄,只是军事地理意义上的狭窄,其实上百公里还是有的。
虽然马爌提供的地图上有显示此地山湖之间的狭窄地貌,但毕竟只是粗劣的手绘草图,哪里能真实的反映出详实的情况。但即便如此,余化龙行经至此,还是非常钦佩马爌,简直是生而知之似的。
居住在湖西地区的主要也是布里亚特人,但由于气候恶劣,导致人口非常稀少,发展的程度也很低,基本上还处于半原始状态,远不如居住在北华地区的——也就时现代外贝加尔地区的布里亚特人发展程度高。
余化龙让苏月珍的哥哥猛哥帖木尔,找几个随行迁移的北华布里亚特人去向当地的布里亚特人打探一下情况。
很快,几个人就回来了,听完他们的禀报,和马爌事先交代的情况差不多,此地暂时还没有俄罗斯人来侵扰过,但早些年曾经有几批俄罗斯强盗来过此地,给当地人带来相当大的祸害,但不久就返回了,此后再也没来过。
更西边也没听说有俄罗斯人来过,余化龙听完放下心来。下令迁徙队伍继续前行,并稍稍放松些警戒,让迁徙队伍散开更大的区域放牧前行,这样不但更有利于牲畜吃草,大家迁徙的路上也会轻松些。
从这里开始,按照既定计划,余化龙开始沿途安置数量不等的牧民游牧于此,如同播种撒放一般。
其余人众则继续向西迁徙,一边行进,一边根据草原的肥美程度撒播下不等的牧民。经过四个多月的跋涉后,剩余的的迁徙人员终于抵达了此行的目的地。
一条波涛滚滚的大河横亘在了西行的路上,经过地图对照并派人四处勘探侦查后,确定这就是此行目的地的终点——叶尼塞河畔。
按照事先的计划,此次移民的最远终点就是叶尼塞河和安加拉河的交汇处,只要抵达了两河交汇的夹角处,就停止西行,然后把最后的西迁人员安置在叶尼塞河以东、安加拉河以南及萨彦岭以北的广阔区域内。
此处北靠叶尼塞河的最大支流安加拉河,西邻叶尼塞河的干流,是一片辽阔无垠的肥沃草原,和北华地区一样,同属森林和草原相间的地貌,但看起来森林更茂盛,草原更肥美,远比北华所处之地还要丰饶。且有两条大河护佑,的确是个安身立命的好地方。
经过勘探确定无误后,余化龙等将领们按照事先规划,派人开始在叶尼塞河干流河畔设置界碑。
界碑乃是用汉语和蒙古语两种文字写就,碑文上写着:沿叶尼塞河而北(叶尼塞河向北流,西伯利亚的几条大河都是自南向北流)直至北方的冰洋以东都是大明帝国的领土,任何人未经大明官方允许皆不得入境。
碑文之所以要加上蒙古文,是因为在这种已经靠近欧洲的遥远之地,能看懂汉字的人几乎没有,相反懂蒙古文的民族有不少。
他们抵达叶尼塞河畔时是十月份,只用了四个月时间就抵达了目的地,这大大超出了马爌和余化龙的事先估计。
马爌原本以为他们至少要到隆冬时节才能到达。因为在他前生在地图的记忆里,对此地只是有个大概的印象,对实际距离根本把控不了,所以为了保险起见,把路上的迁徙时间定得比较宽裕。
在此地扎营还没几天,众人就感觉到这地方的地理位置虽然比北华地区更加偏北,但因地处西方,受到温暖西风(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气候反而要比北华温暖不少,至少温度比同期的北华地区高很多。
由于这次迁徙的总人数有二十多万,数量上比当年从开原迁徙到北华的人还要多一倍,虽然沿途播撒已经安置了近一半的人口,但最终抵达叶尼塞河畔的依然还有十多万人。
经过勘探后,余化龙把蒙古牧民分散安置在了叶尼塞河以东,安加拉河以南的辽阔土地上,并安排大小将领分别统带,以保证这些蒙古人不会因为分散安置而脱离了北华的掌控。
处蒙古牧民外,这十多万人之中还包括自愿随迁的一小部分北华民众,加上一万将士和他们的家眷。这三者加起来有两万多人。这两万多人是这次西迁移民的核心,也是北华能否在这里站稳脚跟并发展壮大的核心。虽然并不全都是汉人,亦有一部分较早投奔北华的北地各族,但几年时间下来,他们已经和汉人深度捆绑,是完全意义上的北华核心群体了。
针对这部分北华核心人口,余化龙选择水草最丰美、土地最肥沃的地方集中安置。由于将近入冬,筑城虽然来不及了。好在出发时都做了充分准备,携带的帐篷厚毡等足够多,能保证所有人过冬所需。只待挨过今冬,明年就可着手筑造屯军的小城和村屯。
虽然筑城的时间不够了,但开垦耕地的时间还是有的,此时土地还没彻底封冻,抓紧时间开垦几万亩土地备来年春耕问题不大。
就算明年不耕种,这两万多人也携带了足够的粮食和牲畜,食物根本不是问题。此次迁徙不比上次从辽东迁移漠北时的仓促,而经过了充分准备,几乎所有细节都事先考虑了,根本不会发生多大的意外,就算出了一些天灾人祸,还有远方的北华大本营做后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