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历史>崛起在漠北> 第四十二章 移民至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四十二章 移民至(1 / 2)

第42章 移民至


在没有官员掣肘的情况下,到底还是朝廷的组织能力强大。就如这次北华将士家眷的北迁,因为朝堂上下达成了一致,在内阁强力督促下,各级官员都在通力配合,北华将士家眷之中愿意移民的眷属们,很快被从大明的北方各地找到并集结北迁。


只有一部分居住于山东、河南等更南方一些的士兵眷属没有迁来。主要原因是因距离太远,迁移的成本过高。


北华普通将士的眷属因为距离太远没有迁来的不少,相比之下,各级将领的眷属迁移朝廷可就上心多了,只要是提出了申请了的,不管多远,哪怕少数远至江南的,都被朝廷找到给送来了。


当然,马家的家人和愿意来北华的几百族人也一并给送来了。


为了组织这次移民,朝廷也花费了不少心思。首先,如此规模的人员从北方各省组织集结就需要动用很大人力物力,然后路途上还需要海量的补给和食物等,最后穿越蒙古草原时又需要大量的沟通协调,还需要给沿途的蒙古部落进行打赏。


但朝廷也不是一点儿收获没有,顺带迁徙的几万流民和失地农民被送到北华,就是甩了很大的包袱。特别是流民,一直是朝廷苦无办法的存在,稍不小心就会造成民变,这下子都甩给了北华,这次移民算是双赢,朝廷和北华各得其所,皆大欢喜。


此次护送移民来北华的主官是户部的一位侍郎,为万历四十年的进士,姓马,今年刚刚四十出头,在户部算是最年轻的侍郎了。


另外,因着刘源的存在,宫里边天启皇帝为了显示皇家的存在,也安排了一个内官随同,派出的是御马监的一个随堂太监李公公,刘源作为御马监的提督太监,算是他名义上的上级。


从这次行动的人员安排上看,朝廷也是费了心思的,移民的事情由户部的官员主导,算是正当其所,且这个马侍郎和马林是为同姓,有套近乎的意思。宫内派出的则是御马监的人,也是想到刘源挂着御马监的提督太监名义,安排御马监的人算是给刘源面子。


参加护卫的则是五千宣大军,五千士兵护送五万多人的确是单薄了些,所以北华得到迁移大军出塞后,就立即安排两个卫——一万人的常备军向南前往迎接。同时动员另外四个卫不当值的两万人立刻临时集结投入现役。


这一万接应兵力是北华五千常备军加上当值的一个卫,由于全都是骑兵,行动很是迅速,移民队伍出塞后才刚刚走了三分之一的路程不到,就被余化龙率领的接应队伍给迎上了,此时他们才刚刚穿过察哈尔人的领地。


余化龙本身就是宣大军出身,后来才从宣大调到辽东任职,所以和宣大的将领们大多都认识,甚至是很熟悉。


统领这支五千宣大护卫军的将领是曹文诏,曹文诏乃山西大同人,此时才三十多岁,正是年富力强之时,目前为游记将军职位。


当年在宣大时,余化龙和曹文诏其实也认识,只是两个人年龄资历差距较大,不算是很熟悉。


余化龙一万接应兵马的到来,让马侍郎和李公公还有曹文诏都松了一大口气,毕竟护送五万多人前往北华实在不是个轻松的事儿,几万人的吃喝拉撒哪样不令人操心?


在关内汉地时还好,可以得到地方官员的接济和照应。自从出塞进入蒙古草原后,可就得全靠自己了。虽然到现在还没受到过蒙古人的攻击,但在行进途中始终都有大批的蒙古骑兵的监视跟随,让大家心里没底。


虽然几个人都知道为了这次迁徙,北华和朝廷都做了最大的外交努力,征得了沿途蒙古部落的同意,但看眼前的情况,只要一天没有到达目的地,风险始终都还是存在的。


余化龙统率的北华接应jūn_duì ,因为需要长途行军,为了多携带物资和弥补路途上马匹的损耗,这一万人的大军却是携带了两万多匹马,所以行动起来,给人的气势完全是两万铁骑的感觉,这么大规模骑兵的气势简直压倒一切,在漠北草原上已经很多年看不到这么大规模的骑兵出动了。


当宣大护卫军的斥候报告说在北边发现两万多的骑兵,声势浩大且敌我不明时,把马侍郎和李公公几乎下尿了!


他们几个都自动就把北华接应jūn_duì 的可能给排除了,首先这才哪到哪儿呀?移民队伍现在才刚到漠南蒙古,北华怎么可能会迎接这么远?再一个他们潜意识里觉得北华应该是在漠北苟延残喘,朝不保夕的存在,是需要朝廷关照保护的,这次移民还不是因为北华的乞求才有的,哪里会想到这支气势磅礴的大军会是北华的接应队伍。


直至看到余化龙将旗上斗大的“余”字时,才认为这可能是一支汉人jūn_duì 。


北华的前哨兵过来通报后,马侍郎等才敢确定这就是北华的接应兵马,彻底把心落到肚子里。


看到北华骑兵的阵势和装备,只见这一万北华人马,其中五千人清一色长杆火铳,另五千人则是人手一只精工细作的丈五骑矛,为了能地尽量利用到长矛的长度,每支长矛的尾部都装了配重。当然,配重这种东西肯定又是马爌根据西方兵器抄袭的。彼时,东方各国还没有给长矛和刀剑加配重的理论出现。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装了配重的长矛,骑兵只需夹持在长矛尾部就能保持力矩平衡,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长矛前伸的长度。在作战时骑兵一手控马,另一只手把长矛的尾部夹持在腋下,利用战马的速度进行冲击。


马侍郎和李公公以及曹文诏三人暗想,好家伙!原本以为凭借自己带来的五千宣大精锐,可以在北华的叫花子兵跟前抖抖威风的,不曾想人家两年功夫已经发展到这么大的一份家业,怪不得可以在漠北做大,这是真有实力啊!就是不知道将来对朝廷是福还是祸了?


两军汇合后,移民队伍在北华jūn_duì 的接应下一路顺利地抵达了北华。


移民队伍抵达北华那天,马林带着北华在轩辕城的全体将士出城十里前往迎接,见到亲人的将士们和家眷互诉衷肠此处不一一细表。


在来到北华的马家人之中,马林只看到郑姨娘和幼子马飙,却独不见三子马炯。


刚要询问,就听郑姨娘说:“老爷,炯儿一家两个月前被朝廷派人接走了,说是马家世代忠良,前次萨尔浒一战长子和次子皆为国捐躯,为朝廷牺牲巨大,朝廷不能寒了忠良的心,所以决定把马家的三子——也就是在世的长子马炯,送入国子监读书,还在北京赏赐了老三一家一处宅子,并荫授锦衣卫千户世职。”


马林一听就心里全明白了,自己的长子和次子已经不在了,现在三子马炯就算是自己的嫡长子了,且老三已有二子二女,他这一家子是被朝廷弄到京城做人质去了,看来朝廷还是不信任自己啊!


马林压根儿就没有任何造反的心思,且将来还有诸多事情需要仰仗朝廷,所以得知这个消息后虽然能想到朝廷的用意,但心里倒也没有特别的不舒服。


马林心想:“这样其实也好,一来朝廷放心了,炯儿也可安心在国子监读书,说不定还能考出个功名来。马家作为将门若是能够再出个进士,到那时可就是文武双全了。且朝廷还给炯儿赐了锦衣卫世职,面子上做得是非常到位了,今后老三一脉也算是有了个铁饭碗。吃上了铁杆皇粮。”


请收藏:https://m.biquxx.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