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如汉人的正统王朝一样,汉代秦、唐代隋,难道说秦朝和隋朝的人都死光了吗?秦人和隋人都被汉人和唐人替换了吗?当然没有,人还在那里,人还是那些人,只是统治者换了,王朝的名字换了。
草原上的轮替其实是一样的,就只说蒙古草原吧,大体匈奴之后是鲜卑,鲜卑后是柔然,柔然后突厥,最后一个是蒙古。
他们之间其实是继承关系,绝非取代关系,就如中原王朝的继承关系一样,更换取代的只是统治民族甚至只是部族或者家族。原先的那些人依然还在。
统治民族从匈奴换成鲜卑了,那么以前所有臣服匈奴的人转而向鲜卑臣服,所有鲜卑人统治的人口都自称是鲜卑人了,就是这样。
以上提到的这些民族都是历史上非常伟大的民族,他们的勇猛彪悍、他们的金戈铁马,都曾深深地影响了人类历史的走向和进程!我本人对这些伟大的民族非常尊重,以上带点儿戏谑的描述只是想要言简意赅地说明情况,绝无任何不敬之意。
言归正传,这支一百多人的队伍以马爌为首,平均每人配有三马,携带了大量的给养和礼品,人人都配备了华夏部最好的武器和甲胄,并且还装备了匠户营首批赶制出来的十几把燧发铳。其余大多人也都装备了精心挑选的质量最好的火绳铳。
可以说,这只队伍是整个北方民族史上划时代的首支以热兵器为主的武装力量。
除长铳外,马爌还配有两把匠户营特意为他制作的燧发手铳。
燧发铳研制成功后,马爌作为匠户营老大,就近水楼台,要老石为他制作了两把便于携带的短火铳。
在马爌看来,自己的安全可是要尽量保护好的,往小了说,这是自私。往大了说,马爌觉得自己对华夏部太重要了,自己是绝对不能“中道崩殂”的,没有自己作为穿越者的理念优势,华夏部要想凭借汉人的那套东西在漠北立足,估计会很难,甚至压根不可能。
马爌原是想给每个人都至少配一把燧发铳的,但他大大低估了火铳的制作难度。
以前的鸟铳改造,五千多把鸟铳很快就改造完工了,当时马爌并没有具体参与,以为这次也会一样的,哪知一个多月时间,才制作了十几把。
因为上次的火铳改造,只是在原有的铳管外再卷制一层套管,当然进度很快了,但这次却是从零制作,耗时耗工可就大太多了!
别的不说,单只是那根铳管,就极耗时间,并且报废率还很高,当时的铳管是采取熟铁卷制,先用一个长方形的薄铁板卷制成一根铁管,接缝处搭接锤平,为了增加铳管强度,还需要在铳膛部位的铁管外再卷制一层铁管,作为加强的套管,内外两层铁管的接缝处还要错开。
这才只是开始,制作好的熟铁管太软,还需要淬火、渗碳强化,这些全靠匠人的经验,首先看加温后铁管的颜色来判断碳含量,再根据碳含量做适当的渗碳处理,使熟铁变为钢。
但渗碳极难处理,含碳量太多,做出来的铳管就太脆,这根铳管就算废了,碳含量太少,硬度强度不足,也不能用,只有碳含量刚好合适的,才能最后淬火。
但淬火同样也很讲究,温度稍不均匀,就会使铳管变形弯曲,强行调直的铳管会影响强度,还是要报废。
但这还不算完,淬火合格后的铳管内壁不光滑,影响装弹顺畅,弹丸出膛时挂铅不说,还会使火药燃气气密性不严密,严重减小射程和威力,所以,铳管还需要最后的内壁打磨,而内壁打磨光滑又是个极耗时耗工的细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了解到一根合格的铳管就需要耗费这么大的时间、技术、精力、人力后,马爌才真正明白,为什么大明官制的火铳质量这么差的原因了,想想明朝后期官场的腐败,原材料的短缺克扣,匠人的地位待遇就不言而喻了。
对于这次自己提议的扩张探险行动,作为穿越者和历史爱好者的马爌,当仁不让地要求参加探险队,一是他对古代北方民族的生活状况非常感兴趣,好奇心使他想通过这次探险掌握第一手情况。
二是他觉得没有自己的参与的话,他对这次行动的成功信心不足,因为这支探险队成员绝大多数都是叶赫人,虽然他们的忠诚绝对没问题。
但叶赫人毕竟也只是一个半开化民族,这只队伍里的叶赫人几乎全部都是文盲。
严格来说,不是几乎!就是全都是文盲,因为叶赫人的语言还没有发展出文字,所以他们的母语肯定都是文盲。虽然很多叶赫人的蒙古语和汉语说得很好,但一个连母语都是文盲的人,你还能奢求他的外语不是文盲吗?
就连队伍里寥寥的几个汉人,也全都是斗大字认识不了几筐的文盲军汉,所以马爌对一支全部由文盲半文盲组成,肩负重要使命的探险队信心不足,强烈要求自己必须加入。
马爌的决定自然遭到了北华高层的反对,所谓上位者不赴险境,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千金之子坐不垂堂等来劝导马爌。
马爌虽然说不上是什么上位者,但他作为华夏部老大马林唯一在身边的儿子,又是能力得到广泛认可的华夏部精英,他亲赴险境,显然得不到众头领们的支持。
马爌自己也清楚后果,这次行动所处的恶劣环境,未知的冲突等等。
在此时的医疗条件下,一次感冒,一次伤寒,一次腹泻或者一个微小的伤口感染就可能要了自己的命!
马爌可不想死,可前世的旅游爱好加上一个历史爱好者的好奇心,以及对任务成功的渴望令他明知风险很大,还是义无反顾地率队出发了。
由马爌领队当然会增加招揽成功的几率,对于马爌的能力,北华是一致认可的,甚至大家已经把马爌默认为了马林的接班人。
另外马爌几乎是华夏部汉人中唯一一个蒙古语和女真语都会说的人,虽然都不算很流畅,但基本沟通是没有问题的。
和苏月珍的长期相处让他很自然地学会了蒙古语,出于对古女真语的好奇,他又经叶赫人学会了女真语。
清晨、初升的朝阳下,马爌向送行的人挥了挥手,在母亲、妹妹和苏月珍等泪眼婆娑的注视下,再也没有回头,径直随着队伍向东方而去,很快就消失在刺目的雪地阳光下,只留下一串长长的脚印,蜿蜒伸向无尽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