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倒是,岭南当初也是蛮荒之地,现在一样成了鱼米之乡。”商人们点点头。
“开荒肯定是最辛苦的,但是苏禄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有很多土着。那些土着好吃懒做,不愿意勤勤恳恳的做事,所以我们有必要帮助他们改变思想,用他们的双手把荒地变成良田。”孙旺财又扔出了一个劲爆的想法,这让在场的商人们眼睛一亮。
热带雨林里开荒可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还是在条件非常差的古代,死伤惨重是绝对的事情。
正是因为如此,汉人对南方的开发非常缓慢,整整持续了近千年。
汉人的命是很值钱的,至少在明面上绝对没有奴隶。想要让汉人们去热带雨林开荒,成本实在太高了。
如果能够用当地土着来完成开荒,然后交给汉人耕种,那简直就是完美。
这些商人们头脑精明得很,苏禄面积那么大,安国军又当众说出来,这是明显要拉大家一起玩的节奏啊,顿时全都兴奋起来。
汉人对土地的痴迷是其他民族无法想象的,当然仅限于可耕种的土地。安国军的新税法使得这些豪商们无法在江南拥有太多的土地,这让他们无比痛心和郁闷。
现在一块新的土地放在大家面前,又如此巨大,是不是意味着大家的土地梦想又有了可以实现的机会,甚至可能超越从前?
“不知安国军对苏禄有何打算,可有用得到我们的地方?”一位商人热切的说道。
“这也是我们坐在这里的原因。”孙旺财点点头,“安国军一向奉行有钱大家一起赚,只要把苏禄拿下,那里的田地、山林、矿山将会公开售卖。那里的田地一万亩起售,尽量将一家的田地集中在一起,方便大家管理。”
“孙大人,苏禄不执行安国军的土地规矩吗?”有商人问道。
“海外领地目前不会实行大明本土一样的土地政策,有多少能力就可以买多少地。不过税还是要交的,实行一口价,不会出现土地越多税率越高。”孙旺财解释道。
因地制宜,本土因为人多地少,所以要实行阶梯税率,抑制土地兼并。按照安国军的税法,一旦土地拥有数量超过了规定的上限,超出部分所要付出的税金会让你有将土地送掉的冲动。
海外领地则不一样,典型的地广人稀,现在最要紧的就是把人吸引过来。否则全是荒地,握在手里又有什么用。所以海外领地不会实行阶梯税率,不管拥有多少土地,单亩土地的税金都是一样的。
而且为了鼓励移民以及扩大生产,安国军还会将税率定得比大明本土低很多。毕竟没有好处,别人也不会跑那么远去冒险。
像漂亮国西部大开发的时候,那土地简直就是白菜价,只要你有钱,想买多少就买多少,而且税率也定得极低。但是相对应的,政府的服务也少得可怜,基本可以说除了一个政策什么都没用。
不光生产要靠自己,甚至自身的安全也需要靠自己。所以漂亮国西部大开发的时候,最多的就是那种居民自发组建起来的各种小镇,后世的很多大城市也是在这些小镇的基础上一点点的发展起来的。
鲁若麟不准备照搬漂亮国的模式,虽然那样确实省心省力,但是发展太慢。而且居民一旦自由散漫惯了,再想控制住就比较麻烦了。
安国军准备以自身为主干,通过控制的各方势力,达到控制新领地的目的。
“孙大人,如果,我是说如果我买下一百万亩地,没有人手耕种怎么办?难道就这样白白荒废吗?是否可以从本土带人过去耕种?”一位商人明显考虑得比较长远。
“从本土带人过去当然没有问题。但是问题是本土带过去的人和你一样有资格购买土地,你确定他不去自己买地耕种,而去给你当佃户?”孙旺财前面一句话让人飞上云端,下一句就堕入地狱了。
“我去找那些没钱买地的人不行吗?”那位商人明显不死心。
“可以。不过安国军对于本土前往的人会实行优惠政策,一个家庭可赊借一百亩土地耕种,等到赚钱之后再买下来。这个政策并不是针对你们的,主要是为了提高苏禄的汉人人口数量。只有汉人多了,我们才算真的掌控了苏禄不是。”孙旺财欲盖弥彰的说道。
光给地不给人那有什么用,在场的商人不由得气馁。
“那我们买那么多的地没人耕种有什么用,总不能我们自己亲自上阵吧?”商人们没好气的说道。
“不是还有土着吗?”孙旺财笑着说道。
“那点土着能顶什么事,而且说到种地那些土着实在难堪大任。”商人们摇摇头。
“苏禄的土着不够,我们还可以去暹罗、安南、爪哇找嘛。那里的百姓生活困难,很多人都没有事做,经常要饿肚子。诸位也要慈悲为怀,让他们有个养家糊口的活计。”
“至于不会种地,你们可以多花点钱找有经验的老农来指导那些土着嘛,我想这肯定难不倒你们的。”
孙旺财的话让商人们眼睛一亮,“安国军还会去暹罗、安南等地吗?”
“这个暂时不好说,但是从他们那里弄些劳力,应该不是很难。”孙旺财模棱两可的说道。
“要是安国军能帮我们弄到劳力,并保证我们的安全,苏禄的地我们买了。”商人们都有冒险精神,何况安国军已经什么都安排好了,再迟疑就不是一个合格的生意人了。
“苏禄现在还在西班牙人手里,地是不能卖的。不过,诸位可以先交定金,一旦拿下苏禄,交了定金的人有优先购买的权力。”孙旺财眼里全是狡猾,但是那些商人们偏偏当没看见一样。
“我徐家预定一百万亩!”
“我张家预定五十万亩!”
“我杨家预定三十万亩!”
“我们徽商预定五百万亩!”
……
孙旺财看着这些亢奋的商人们,眼里终于露出了满意的神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