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国债从来都不是什么新鲜玩意,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人开始朝百姓借钱了,这位就是历史上的周赦王,当时正值战国末期,天下从名义上来说还是周天子的天下,都城也还在洛阳,但是对于那个时代,周赦王已经没有任何地位可言了。
战国末期时秦国攻赵,后来还派兵直逼洛阳,其用意自然可知,可当时的周赦王已经没有任何实力抵抗秦国,正在危机时刻,楚王派人觐见周赦王,并且带了锦囊妙计,那就是以周天子的名义联合六国一起抵御秦国。
此计甚妙,可问题是当时的周天子完全没钱,想出兵打仗都没办法,这个时候又有人献计,那就是以朝廷的名义跟百姓借钱,以高利率引诱贵族们出钱,约定战后再连本带利还钱,于是当时的周赦王发放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国债。
这批国债由于利率颇为诱人,因此受到了贵族们的追捧,很快就接到了一大笔钱,还立下了字据,承诺战争结束后连本带息一起还清。得到了钱的周赦王招兵买马,拼凑了一支6000人的jūn_duì ,准备与楚国还有其他诸侯一起东征秦国。
只可惜当时苦苦等了三个月,只有楚国和燕国出兵,而其他诸侯都选择了观望,因此攻秦之策不攻自破,而周赦王只能带着jūn_duì 回城,结果刚刚回去不久债主们就找上门来,要求周赦王还钱。
对于周赦王来说,还钱是不可能还的,这辈子都不可能还。可是债主们自然不会吃下这个哑巴亏,便成天在宫门外堵着,宣扬周赦王欠钱不还的事情,于是周赦王只能想办法跑路,躲躲风头。
不过周赦王好歹是个大王,不可能就这么带着老婆孩子走掉,于是就在后宫建了个高台,带着妃子们往里面一住,就宣布彻底不见外客了,赖着钱不还,整天歌舞升平,纸醉金迷,也就有了所谓的债台高筑的说法。
因此,国债这个东西其实并不难以理解,宁渝给大家伙也只是简单普及了一下过去的历史,他们也都明白了皇帝老儿的打算,说白了就是效仿周赦王,以高利率发行国债,找民间有钱人借钱去打仗。
这.....实在是有些丧心病狂了!
在所有人的眼里,眼下的皇帝着实有些过分了,没钱你就在家好好歇着,天天泡泡妞上上朝多好,干嘛非得借钱去打仗呢?这打输打赢先不说,这钱回头怎么还呢?难不成大家伙真给您造一高台住着?
经过了这么一番解释,朝廷大臣们反而是越发反对发行国债,毕竟在中国人传统思维里,这借钱不是好事,寅吃卯粮那都是历史教训,作为皇帝应该学文景二帝,少折腾多善待百姓,等过个百八十年的,到时候再出一汉武也就罢了。
当下便有多名大臣据理力争,反对皇帝发行,更是希望皇帝能够暂时罢兵休养,说话的虽然都是一些尚书和侍郎之类的,可是更高层的首辅次辅们,也大多都是保持沉默,以表示赞同。
宁渝有些无奈,“诸位爱卿,这周赦王还不上钱,不代表朕就还不上钱,实际上明年的财政收入大家伙心里也清楚,咱们的工商税法实行以来,税源已经得到大大的扩充,这点钱已经不算什么了。”
内阁首辅宁忠景无奈道:“可是陛下,这民间借贷常有利滚利之说,若是朝廷接受这利滚利,怕是再多钱也还不起,可若是低利率,也根本不会有人把钱借给朝廷。”
这倒是实在话,民间借贷常有各种名目,尽管明面上借贷最多只是一本一利,就是规定利息总量上限是本钱的一倍,可是在私底下早就超过了这个限制,什么九出十三归,什么利上滚利实在是数不尽数。
因此地下钱庄的生意好的不得了,若是朝廷开放国债,如果利率较低,对于百姓的诱惑其实很小,再加上百姓们对于皇权天生的畏惧,若朝廷真的不还钱,他们也没有半点办法,因此很大可能上无人问津。
宁渝嘿嘿一笑,他当然会预估到这种情况,“朕发行国债,自然不会有什么利滚利,也不会有太高的利率,朕发行的这八百万两国债,三年赎回,年利百分之四,就这么多。”
“年利百分之四?”
大家伙听了宁皇帝的这一番话,好险没笑出声来,这实在是在哄鬼呢。按照宁皇帝的计算,八百万两白银的总利息一年也才三十二万两白银,三年下来都没超过一百万两白银的利。如果真有这个钱放在地下钱庄,怕是利钱能番好几倍。哪家的傻子愿意把本钱放在这么低的利率上?
只是宁忠景和崔万采等人眼里闪过一丝忧虑,在这种情况下想要卖出八百万两国债,怕是只能靠摊牌了,可是自古以来,这摊牌之举都是大大的弊政。
宁渝轻轻咳嗽了一声,扫视了一眼群臣,却是缓缓开口:“若是正常情况下,自然是没什么人会来买朕的国债.......可是朕发布这批国债,将会与云贵川等诸省的土地挂钩,到时候所收缴的旗田和官田等,都会拿出来发售,而只有购买国债者,方可有资格参与购田。”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