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位陛下,吴郡孙文台,终究不负大汉君恩!”
【邙山一战,孙坚先破董卓,再败吕布,连战连捷,迫使董卓西逃,收复了大汉帝都洛阳城!】
看到这里,东汉世界中,刘秀等君臣的表情都非常的复杂。
皇冠之下的刘秀,极为沉默。
孙坚收复洛阳,应该是一件好事。
可一想到董卓才是掌控着大汉朝政的那个权臣,刘秀就一点都高兴不起来。
董卓生性残暴荒yín ,行事粗野无道,是真正的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
但董卓代表的,是大汉朝廷!
董卓的失败,是大汉中枢败给了地方势力!
这将给“十八路诸侯”之中的其他割据势力极大的信心。
从今往后,他们断然不可能再听从所谓大汉朝廷的命令了。
群雄并起的时代,从孙坚进入洛阳城的那一刻起,正式降临!
刘秀长叹一声。
“原来,朕的大汉是这样灭亡的。”
群臣闻言,心情也都非常复杂。
一方面,他们作为东汉的开国功臣,对东汉和刘秀的忠诚毋庸置疑。
另一方面,他们又眼睁睁的看着自家士族的后代,彻底摧毁了东汉朝廷的威严。
宋弘嗓子有些干涩,开口道:
“陛下,臣斗胆说一句,大汉闹到这种地步,也并非全然都是士族之错。”
邓禹心中微微一动,也开口道:
“桓灵二帝几十年任用宦官对士人进行压迫,最终让天下士人对朝廷失去信心,才是真正的原因!”
大臣们闻言,立刻齐声附和。
“是啊是啊,若非两次党锢之祸,士人一定会对大汉忠心耿耿的。”
“若朝廷能以国士待士族,士族也一定能为朝廷效死!”
大臣们毕竟都是士族,肯定要给自己的子孙后代说一些好话。
刘秀默然不语。
大臣们说错了吗?其实没有。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
这本就是儒家圣人孟子说的话,士族都是儒家门生,贯彻圣人教诲有什么错?
但桓灵二帝就真的有错吗?
作为皇帝,扶持外戚对抗士族,只为了夺回皇权。
没错啊。
当发现外戚和士族开始合流,桓灵二帝别无选择,只能用宦官来夺回权力。
也没错啊。
宦官固然酷毒,遗祸天下。
但如果没有宦官,夺不回皇权,那大汉天下纵然再好,又和皇帝们有什么关系?
至于宦官,本身只不过是工具。
看似很重要,实则完全不值一提。
每一个人的立场都没错,都只是想要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利益 。
那谁错了?
刘秀,这位东汉的开国皇帝,陷入了深深地思考之中。
大明世界之中,朱元璋长出一口气。
“孙文台,平定董卓第一功臣也。”
“孙氏能和曹操、刘备并立,孙策、孙权固然有功,但首功当归孙文台!”
朱棣也是看着心情激荡,过了片刻之后突然皱眉道:
“不瞒父皇说,若是儿臣单单看了演义,还真不觉得孙坚此人有多大能耐呢。”
朱元璋瞪了朱棣一眼。
“早就告诉过你了,别把小说当现实!”
“天天捧着三国演义不撒手,都不知道出门去看看,看小说书呆子了就!”
朱棣闻言,不由大为无语,看了一眼朱元璋面前的御案。
翻开的三国演义,就放在正中央!
嗯,从页数来看,父皇这才几天时间,都已经看了一大半?
朱元璋注意到朱棣的目光,顿时怒气更甚。
“看什么看?”
“朕每天工作七个时辰,连闲暇时间看看小说休息一下的权力都没有了?”
朱棣缩了缩脑袋,不敢应声。
你是父皇,你说啥都对!
一旁的朱高炽迟疑片刻,开口道:
“皇爷爷,据说那三国演义的作者可能还在世,要不要锦衣卫把他找出来,让他按照史实修改一番?”
朱元璋沉吟片刻,缓缓摇头。
“演义小说毕竟只是小说,若是强行要求小说和史实一致,那朕直接去看史书不就好了,看什么小说?”
“这三国演义虽并非全然按照史实所写,但以小说而论,确实是一本不折不扣的好书。”
朱棣闻言忙道:
“父皇,那将来若是三国演义盛行于世,大家都以为三国演义之中所写的才是史实,又该如何是好?”
朱元璋哈哈笑了起来。
“那又如何?你可知,史家为何要写史书?”
朱棣忙道:
“自然是为了给后人启示,不重蹈前人覆辙。”
朱元璋目光幽深。
“哪些后人?”
朱高炽答道:
“史书之中记载的都是国家最高机密,自然是给后世皇帝所看,其余人无权观看阅读。”
朱元璋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对啊,史书的真正作用,是为了给后世皇帝所鉴!”
“普罗大众心中所知晓的史实是什么样子,是否在历史上发生过,那一点都不重要。”
“老百姓嘛,看看小说听听评书,能对咱们华夏古代的大英雄有所了解,便已足够。”
朱元璋说到这里,伸手摩挲着手里的三国演义,轻声说了一句话。
“真正的历史,只需要真正的精英知道,就足够了。”
“余者,皆不足论!”
金幕之中,视频继续播放着。
孙坚率领大队人马,踏入长秋宫之中。
这座曾经的皇帝寝宫,如今已经变得残破不堪。
董卓强迫皇帝刘协搬迁的时候,凉州军将此地抢掠一空。
就连宫门外广场上的华表柱子,上面镶嵌的金箔银箔都被凉州军强行刮掉带走。
孙坚看着面前的这一幕,回忆起之前来到此地时那种巍峨大气,充满盛世王朝的煌煌大殿,一时间不由无言。
便在此时,孙策兴冲冲地跑了过来,双目放光,附耳对着孙坚说了一句话。
“父亲,孩儿找到传国玉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