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历史>长夜谍影> 第九百九十一章 发家秘史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九百九十一章 发家秘史(1 / 2)

“许老,你们许家的祖茔怎会在城里?”方如今的话语中带着不解。


许成宗微微一笑,捋了捋下巴上银白的胡须。


“小长官有所不知,老家的确有我们许家的祖茔,但若论起老祖宗的百年吉地,还真就在这金陵城中。”


“明朝嘉靖年间,我们许家出了一位进士,官至礼部侍郎,人称德厚公。他不仅文采飞扬,更以德行着称,去世后便被葬在了这虎踞龙盘的金陵之地。”


“德厚公膝下有三子,可惜的是,他们并未能继承父亲的文采,屡试不第,终究未能步入仕途。”


说到这里,许成宗的眼神里闪过一丝遗憾,但很快又恢复了平静。


“老祖宗生前曾留下遗言,金陵虽繁华,但各方势力错综复杂,他一旦撒手西去,此地对家族而言,便是是非之地。”


“于是,他嘱咐后人,不如回到老家耕读传家,远离纷争。就这样,我们许氏一门便迁回了老家,那里山清水秀,远离尘嚣,倒也落得个清净。”


方如今听得入神,心中那份隐约的猜测逐渐清晰起来。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测,他耐着性子,继续倾听许成宗的讲述。


“有明一朝,许氏族人每年都会不远千里,来到金陵祭奠先祖。然而,世事无常,清军入关后,族人担心那些鞑子会挖坟掘墓,破坏老祖宗的安息之地,便悄悄地将坟茔移了位置。”


许成宗说到这里,语气中透出一丝无奈与叹息。


“后来,鞭子军倒也没有过多关注这处坟茔。族人都在庆幸,此事就这样过去了。可谁知,人算不如天算。当时安葬之地选址只顾着隐秘,竟是十分的仓促,并未对地利多加考虑,将其葬在了河湖交叉的左近之地。”


“你们也知道,金陵多河多湖,自古以来便是水患频仍之地。清代,不到三年时间,便要遭受一次水患的侵袭。”


许成宗的眼神变得凝重。


据有记载的史料,就知道金陵共遭遇大小水患64次,其中乾隆朝21次,嘉庆朝2次,道光朝15次,咸丰朝3次,同治朝4次,光绪朝18次,宣统朝1次。


平均算下来,的确是不到3年时间就要遭受一次水患的侵袭。


“水患最严重的表现为洪水灌入人口密集的城内,如据道光十一年六月十四、十九等日又复大雨如注,江潮涌灌,倒漾入城,贡院内水深自二尺七八寸至三四尺不等,大门外附近民房庐舍亦被淹漫。”


“当时金陵一些比较重要的水关,如东水关、西水关等,建有许多涵洞,又用闸板控制启闭,调配控制着平时与灾时出入城的水流。如道光十四年抵御水患入城时,水闸的启闭就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不过在水患来临的个别年份,由于洪水势大和年久失修等原因,官绅往往选择堵塞水闸而不及时开启,造成了城内河道的死水状态。这种过犹不及的做法,极易酿成悲剧。”


“道光十一年堵塞之后,城内尽成死水,沿河居民不下万余家,日倾污秽之物,荡涤无从,壅遏愈甚。次年壬辰春夏之交,满河之水变成绿色,腥臭四闻,时疫大作,死者不可胜计”。


许成宗重重叹口气:“除了应急时关闭水闸外,当时还有一种引湖入江的治水设想。”


“所谓引湖入江,即通过凿断山脉阻隔,用新水道将玄武湖与长江连通,利用玄武湖相对较高的地势,使湖水直接入江,从而减轻城市面临的水患压力。”


“此法在道光十一年水患时,就有人提出这一设想,结果被讲究风水的官绅认为会破坏‘龙脉’而斥之为‘无知妄作之举’。”


“结果在道光二十一年夏,江潮泛涨,城中积水为患。引湖入江的治水之法再次被人提出。时任江宁布政使迫于无奈,决定采用,后被人继续用堪舆学说服而放弃。从实际出发,引湖入江不仅工程浩大,也会带来诸如洋舰长驱、削弱城防这样的消极影响。”


“道光二十九年,金陵遭遇史无前例的水患。通城行船,东花园、王府巷等处水逾屋脊者数尺,船行其间,为水中树枝所挂,辄至覆溺,人谓之渡海”。


“当年初夏,引湖入江的议论再起,随后竟愈演愈烈,拟从神策门外后湖岸边开始,沿城墙向西十余里开凿一条河道,直达下关江边,意欲使后湖(玄武湖)之水倾泻无余而后快。”


“当时,两江总督在清江浦督办河工,上任未久的江宁布政使派令委员协同承办,齐赴城外丈量,插桩定志,将于开春动工。闻此决定,黎民滋惧,人心惶惶。”


“本地士绅更于次年二月陆续抵京,欲向金陵籍官员求助。有大臣甚至准备将此事奏报道光帝。很快由金陵传来消息,两江总督归宁途中路经扬州时,听从了一众官员和乡绅的劝诫,正月底回署后便立刻制止了江宁布政使的行动。”


“洪水无情。官府虽然没有让河水改道,但河水自己却改了道。许家老祖的坟茔便是道光二十九年因为河水改道而到了河床之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得知此消息之后,我许氏族人们心急如焚,曾商量过重新选址安葬,并且派了先生去堪舆,但这万年吉地的选择实在是马虎不得,族内关于选址的争论不休。”


“好不容易选好了址,可长毛起兵造反了,族人担心兵灾会对老祖宗的坟茔不利,贸然迁坟反倒会坏事。此事便再次耽搁了下来。”


“后来,洋人坚船利炮,军阀互相倾轧,连年的征战,天下大乱,战火纷飞,民不聊生。这事情,也就这样被耽搁了下来。”


方如今问:“那后来呢?许家的祖茔,就一直留在那里了吗?”


许成宗摇了摇头:“不,祖宗的棺椁遗体浸于水中,我们这些人俱是不肖子孙,将来到了下面是没有脸面见他老人家的。于是,我们暗中寻找机会,终于在清末民初,趁着局势稍微稳定,将老祖宗的坟茔悄悄地迁回了金陵城中的一处隐秘之地安葬。”


“当时,寻找老祖宗被埋在水下的坟茔,任务艰巨而危险。除了几位德高望重的族老,便是许元夏和几个年轻后生自告奋勇地跟了去。”


“许元夏的水性最好,位置还是他发现的。然而,就在棺椁重见天日之时,族人们却惊愕地发现,里面原本放置的几件宝物,竟不翼而飞。”


许成宗微微一顿,眼神中闪过一抹痛惜:“那些宝物,不仅是老祖宗生前的珍爱,更是我们许家几代人的传承与信仰。它们的失踪,无疑是对我们许家的一次重大打击。”


方如今紧锁眉头,追问道:“那尸身被破坏了吗?”


许成宗摇了摇头,语气中透出一丝诡异:“奇怪就奇怪在这里。尸身经年累月被水浸泡,早已不成型,即便是被人破坏,也难以察觉。但关键在于,德厚公的心爱之物,在下葬时并未与尸身同置于棺椁之中,而是藏在了坟茔的另一个隐秘之处。”


请收藏:https://m.biquxx.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