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去春来,转眼又一年。
东北有句俗话,立春别欢喜,还有四十天冷天气。在春寒料峭的日子里,耿胜利和朱学文去县里开了两次会,会议的精神那是相当振奋人心的。
朱学文以前说过像修万里长城一样的宏伟工程,马上就要实现了。
兴修水利,用松花江水灌溉农田,北方也可以像南方一样种植水稻了。
大小和朱学文每天忙着和上面下来的人一起,搞测量,搞预算。一条主干线,几条支线。预计全部完工,最少三年。
等到一切准备工作做好以后,已经过去一个月了。
东北和南方不一样,动土一定要等到开化以后,这样春种和修水利就相互冲突了。
春种打垄播种主要用男劳力,妇女也只能打打辅助。挖渠叠坝第一层是最好干的,不用往高处运土,基本都是平挖平铺。
大小和朱学文一商量,种地和修水利哪样都不能耽误,双管齐下。人员要合理分配。一线男劳力抓紧时间春种,二线妇女先上工地。
村里的小孩子多,四春又要照顾刘大个,就成立了托儿所,把孩子都送到四春家里。
这样四春既能出工干活,又能照顾刘大个,队里除了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和七岁以下的孩子。男女老少齐上阵。
工地上,一群的娘子军。大姑娘,小媳妇,中年妇女,还有半打小子。叽叽喳喳,闹吵吵一片。
主干线宽十五米,深三米。靠边的用铁锹挖土,直接叠到坝上面。中间的就用土篮子和簸箕装土,端着送到坝子上面去。
女人毕竟力量小,效率低,一天到晚,也没多大进展。
没办法,大小决定,人不下工地,一天三顿送饭,晚上,种地的男劳力也要上工地挖渠,上半夜有月亮,就上半夜干,下半夜睡觉,下半夜有月亮,就下半夜干活,上半夜睡觉。
刚开始,人们觉得新奇,体力也还没透支,一天天的情绪饱满,可过了些日子,就有点吃不消了。
六十年代生产队种地,用牛马,效率低,这边还播种呢,那边苗都出来了。等到全部种完以后 ,紧接着就铲地了。
所以那时候生产大队一年都没有闲的时候。
等到地全部播种完以后,铲地就相对轻松一些了。大小又及时调整了一下,二线妇女白天铲地,晚上挖渠,把一线男劳力换到了工地上。
车马也上了工地,进度一下快了不少。
来福这一年正好二十岁,来喜都十九了。
姐俩一连在工地上待了十来天了。累还是次要的,年轻人,睡一觉就缓过乏来了,主要是困,一天只睡几个小时的觉,连干活都打瞌睡。
来喜刚送上去一车土,推着轱辘马子车顺着斜坡往下走,耳边还响着几个男人打夯的喊号声。
铺上一层土,就要用石碾子夯实,四个人拽着绑在石碾子上的绳子,抬起来, 落下去,随着一声声呼通呼通的响声,宣软的黄土就被夯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