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历史>醉吟江山> 第八百一十七章 大宋改兵制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八百一十七章 大宋改兵制(2 / 2)

所谓握兵权,也称掌兵权,掌握在禁军“三衙”手中。


三衙负责jūn_duì 的日常训练及管理,包括禁卫成守的统筹安排、全军将士的升迁赏罚等,只要不打仗,禁军士兵平时都归属于“三衙”,此“三衙”被视为拥有“握兵之重”。


但战事一起,情况马上就不一样了,因为“三衙”无法在战时来调遣jūn_duì ,没调兵权。


这调兵权也称发兵权,掌握在枢密院手中的权力。枢密院是朝廷内阁中的最高军事机构,总理兵政,掌管全国兵籍、武有涉授、jūn_duì 调发以及兵符领降。一旦战事爆发,由枢密院来调动全国军,相当于战时中央指挥部。


枢密院临战可以调兵造将,但兵却不在它手上,平时枢密院也不参与jūn_duì 日常管理。


将掌兵权和发兵权相分离,枢密院与禁军“三衙”互相牵制,两大军事机构从职权上形成微妙的冲突和互补。这样充满智慧与远见的分权制度,正是北宋成功避免武将兵变的关键原因。


改革到这还不算完,一旦发生战争,枢密院的文官,和三衙的将领,赵匡胤都不会启用,而是临时任命别的武将作为主帅出征,称为“率臣”,作为主帅统率大军征战。


等战事一结束,帅与兵一拍两散,士兵们回归“三衙”的统辖管理,“率臣”也回归他此前的本职,与临时带领的这支jūn_duì 分开,从此不再有任何关系。


在jūn_duì 系统内部,兵权虽然被切分得如此细碎,但实质上,一切大权最终都收束归集于皇帝一人手中。


赵普进言道:“官家,这些布局虽然可以改变握兵权和统兵权,但各地驻军将领,还是有拥兵自重的危险,这是唐代中后期,藩镇割据主要原因,抗衡朝廷!”


“无妨,朕有更戍法!”赵匡胤自信一笑。


他规定,抽取禁军前往全国各地屯驻外戍,还有一些地方驻军,要求每隔三年更换一次驻地,兵卒轮流分遣,频繁调动,奔波往来于漫漫路途之中,谓之“更戍法”。


因为将军手下的士兵时常轮换,才刚刚混熟了,又马上改替另一拨人,将领很难专制其兵,形成自己的派系势力。


从此,宋朝的jūn_duì 形成“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的局面,“更成法”巧妙地从制度上拆散了将军与士兵之间的亲密关系。


“朕如此一来,就不担心各地将领,拥兵自重,抗衡朝廷了。”


赵匡胤对宰相赵普表达了自豪之感,这番改革,能够改变唐代各地藩镇的问题。


与“更成法”异曲同工,赵匡胤还在军中颁布“禁止结社”的命令。


五代时期,武将义结金兰、结党立社,几乎蔚然成风,在乱世之中抱团取酸团队作战是趋利避害的自然选择。郭威有“十军主”,赵匡胤有“义社兄弟”,想当初,广交朋友的他可最热衷于结社。


但此一时彼一时,赵匡胤身份变化了,自然不想看到这个局面,于是下令殿前、侍卫诸军将帅,不得擅自于军中执造晓勇善成者组建为牙兵、牙队,不得结党营私,不得培植私人力,一切“义社”团伙全部解散。


赵匡胤做完这些,终于松一口气,不担心大宋境内jūn_duì 不稳,会产生兵变了,这样宋人兵权就不会消耗,集中在皇帝的手中,完全听朝廷调度,便于日后能随意调动指挥,不会受到各地将军的肘制了。


请收藏:https://m.biquxx.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