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其他>中国历史故事> 科举制度的创立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科举制度的创立(1 / 2)

隋文帝杨坚,年幼时于寺庙中成长,自幼熏陶于节俭之风,故登基为帝后,仍秉持此美德。他深知节俭乃治国之本,见太子杨勇生活奢靡,遂训诫之曰:“历览前贤,凡奢靡之君,鲜有长治久安者。你身为太子,将来继承大统,岂可不重节俭之道?”


杨广,文帝次子,洞悉父王喜好,故刻意以节俭自居,赢得文帝青睐。文帝因此废黜杨勇太子之位,改立杨广为太子。然杨广得位后,原形毕露,文帝悔之晚矣,曾有意复立杨勇,但终被杨广先发制人,酿成弑君之祸。


公元604年,杨广登基,次年改元大业,即后世所称之隋炀帝。炀帝即位后,对教育尤为重视,力主选拔贤才。其诏书云:“国以民为本,教以学为先,欲移风易俗,必从此始。”为广纳贤才,炀帝命各州官员寻访文才出众或有特殊才能之士,经考察后送至京城。此举吸引了大批读书人涌入京城。炀帝特设机构,组织这些读书人进行学术辩论,并依其才学排名。因此,许多出身寒门的士子得以踏上仕途,实现抱负。


杨广对于学术的热爱和尊重亦体现在他对典籍的整理和保护上。他在位期间,不仅投入大量资源,完成了共计一百三十部典籍的编纂,总卷数高达一万七千多卷,还亲自组织学者编写了《区宇图志》一千二百卷和《长洲玉镜》四百卷,这些努力成功地保护和传承了大量珍贵的古代典籍。


而在重视教育、选拔人才方面,杨广的最大贡献无疑是科举制度的建立。在隋朝之前,各朝代的人才选拔制度各有特点,但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一些问题。汉朝之前,多实行“世卿世禄”制度,导致权力在少数家族中传承,不利于人才的广泛选拔。汉朝开始,皇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取消了“世卿世禄”制度,转而采用察举制和征辟制。然而,这些制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选拔到人才,但由于缺乏公正客观的评判标准,以及地方官员可能存在的徇私舞弊现象,其效果并不理想。


在魏文帝曹丕的统治下,陈群对察举制进行了改革,创设了九品中正制。这一制度通过指派中央官员对民间人才进行品德和出身的评估,进而将人才划分为九个等级,并据此为他们安排合适的官职。这一改革废除了地方官员直接推荐人才的权力,转由中央统一管理和选拔。然而,随着魏晋时期士族势力的日益强大,九品中正制在执行过程中逐渐偏向了出身背景,导致只有士族子弟才能获得较高的品级和官职,而寒门才子则难以出头。


到了隋朝,随着庶族地主的兴起和士族门阀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已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隋文帝即位后,果断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并开始采用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请收藏:https://m.biquxx.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