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鲁庄公与曹刿同乘一辆战车,来到了长勺两军对峙之处。根据周朝的军礼规定,两军交战需先布阵,击鼓进军五十步后暂停,重整队形,直至两军正面接触,开始混战。
双方布阵完毕,鲁庄公见齐军发动攻势,意图下令鲁军立刻迎战。曹刿劝阻道:当前齐军士气正旺,不宜硬碰硬,应当坚守不出。鲁庄公遵从曹刿建议,命令鲁军坚守阵地,仅以弓箭手进行防守,保持阵型稳固。齐军虽攻势凌厉,但在鲁军弓箭的压制下,无法突破防线,只好暂时撤退。齐军调整片刻后,再度发起第二轮冲击。曹刿依旧坚持己见,劝庄公继续坚守,不予反击。齐军再度冲锋,仍未找到突破口,受鲁军弓箭压制被迫再次退回原阵地。齐军将领认为鲁军不敢应战,可能是惧怕齐军。于是,齐军迅速组织了更为猛烈的第三次进攻。连续两次进攻,齐军体力消耗极大,士气逐渐衰退。而鲁军仍然保持着严谨的阵型,斗志盎然。曹刿观察到战场形势的变化,判断出击的时机已然成熟,遂建议庄公下令反击。庄公亲自击鼓,下令出击。鲁军将士早已蓄势待发,闻令而动,奋勇向前,锐不可当。齐军猝不及防,抵挡不住鲁军的猛烈反击,纷纷溃退,败走战场。
在战场上,鲁军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庄公下令全军乘胜追击,但曹刿及时制止,他表示必须谨慎行事,不能盲目追击。随后,曹刿亲自登上战车,朝着齐军败退的方向眺望,又亲自走下战车勘查战场情况,确认无误后,才示意庄公下达追击的命令。在这股高涨的士气推动下,鲁军步步紧逼,最终将齐军驱逐出国境,并缴获了大量的武器装备和辎重,从而在长勺之战中取得辉煌胜利。
战役结束后,鲁庄公对曹刿的指挥艺术充满好奇,向他请教此战成败的关键所在。曹刿解释道:“作战依赖的是勇气,首次击鼓冲锋时,士兵们的勇气最为饱满,第二次时勇气已有所下降,等到第三次击鼓,士气就基本耗尽。敌人三次击鼓已是士气衰竭,而我军初次击鼓,正是士气旺盛之时,‘彼竭我盈’,自然能够取胜。关于为何没有立即追击,是因为齐国乃大国,兵力强大,我担心他们佯装败退,伺机设伏。当我登车看到他们旗帜散乱、兵器倒地,下车查看到战车留下的轨迹杂乱无章,我才确定他们确实是真败,这才同意追击。”鲁庄公听完曹刿的剖析,深感佩服,连连点头赞同。
齐鲁两国间的长勺之战,尽管规模不大,但在政略、战略和战术层面上展现了古代珍贵的军事辩证法思想,揭示了弱军对抗强军的基本规律。这场战役以其后发制人、敌疲再击的防御原则获得胜利,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无论是鲁国干预齐国内政的战役,还是齐国侵犯鲁国的长勺之战,这两场发生于齐鲁之间的战争结局迥异,有力地证明了在古代以冷兵器为主的战争环境中,正义之战终究能够战胜非正义之战,正义之师终将赢得最后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