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边的女工人充满信心,虽然她对辅助工具全然不解,但她在纺织厂连续多年的优秀表现让她对自己的手艺极其有信心,手脚灵巧,绝不怀疑会败下阵来。"预备!”她坚定回应道。
随后的女同事也同样给出了答复:“我也准备好了!”两人先后出列应答。"好!既然准备好,那我们倒计时十分钟,比赛现在开始!”裁判下达指令,比赛立刻启动。
只见右面那位女工手法纯熟,迅速接过布条,放置在缝纫机的针脚处。
她双足并用,一手稳稳握持着缝纫机滚轮,另一手持起布料,平稳推着它前进。
旁观者主要是家庭妇女们,一看她的操作就知道,她肯定是专业人士,每一个动作如行云流水,手脚协调地如同天作之合,甚至推动布条的动作都充满了观赏感。
相比之下,电子厂这边的那台缝纫机更是让人惊奇,女工只需踩在地面上的一个小黑盒子上,附近就能清晰听到电机的低沉嗡鸣声。
熟悉缝纫机的人都明白,正常使用时需左手托住滚轮,脚下的控制与手的动作同步。
而这女工根本不理睬滚轮,双手都在布料上,而机器滚轮却在她的触动中自发转动起来,缝纫机飞快地运作着。
此人在手头上也是毫不松懈,持续向前推移,临近边缘时稍作偏角调整后继续推,连片刻的停滞都没有。
第一圈完成后,她轻轻抬起脚尖,缝纫机骤然停止运行。
紧接着,她开始着手第二圈,又一次踏下小黑盒子,机器自行恢复动力。
她动作如常快速连贯,完成一圈仅耗几秒钟。
二十秒不到的时间,一块擦布就顺利完成,并由女工以剪刀切断线头交予工作人员,然后迅速开始另一块布料的缝制工作。
旁人的眼光不约而同地投向另一位选手,尽管后者技艺精湛且有艺术感,速度却被认为相当缓慢。
看着差距越来越大,第二块擦布才开始,旁边那位已经进入了第三轮,她不禁愕然。
发现自己与对手之间的差距似乎不只是技术上的,她内心有些失衡。
意识到自己的快速已经不足以领先,这微妙的心理波动使她手部的动作略显僵硬。
直到她在奋力拼抢下缝制完一块,另一边电子厂的女工已经完成了第三块。
周围的讨论愈发热烈起来:“这么迅速?!” “我有点难以分辨了,她们哪个来自纺纱厂?”“那个小黑盒子能让机器自始至终地工作吗?”赞誉和感叹纷至沓来。
看到旁观者的表情,叶川满意地察觉到了他想要达到的效果。
而孙厂长大为振奋:投资这五十公斤的面粉果然有所值啊!
主持人也有些紧张地关注着比赛选手,但在自家电子厂同事们的帮助下,他们的抹布制作越来越多,动作也越来越娴熟,不由松了口气。
左侧女工镇定自若,相比之下,织布厂那名熟练工人却越来越焦虑,额头上细密的汗珠暗示着她内心已变得焦躁。
五分钟内,织布工只完成了不足十个布,另一边的比赛者却愈发如鱼得水。
眼看落于下风,她的情绪濒临崩溃,如果不是补贴丰厚和周围众多观众的见证,她几乎要选择了放弃。
一开始,轧钢厂女工略显紧张,目光时而瞥向旁边的操作机。
然而,当她发现自己远超对方速度时,心情慢慢平静下来,速度也随之提高,越来越娴熟。
家眷包围圈中的女主人看得清清楚楚:左边那一位虽快,但动作明显缺乏专业性;右边那一位看似慢,但手法流畅优美,赏心悦目。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地上的一个小黑盒子里暗藏魔力。
十分钟后,随着主持人的鸣笛,双方同时停下,深呼一口气,完成了比赛。
简单检查后,主持人再次拿起扩音器,宣布了最终结果:“大家刚才都看到了比赛内容。
宣布最终结果:纺织厂于秋丽同事完成19块抹布,二厂的吴双双则完成了42块,赢了一场精彩较量!”
大家议论纷纷,因为一位业余选手,在缝纫机辅助装置的帮助下,竟然逆袭胜过专业人士,且成绩翻了一番还要多。
主持人继续:“实际上,这不是她们能力的差距,于秋丽女士对纺织工作极其精通,速度远远超过普通人。
我们在厂里做了对比试验,相近水平的工人分别用两种机器,她的效率是另一位的一百倍。
这就像她在十分钟能做出十件抹布,而另一位才刚做了一件。”
这段演讲若是放在平时难以置信,但在亲眼目睹比赛过程后,大家无言以对,只能认同。
吴双双能取胜的关键在于脚下的小盒子,也就是今日上市的产品缝纫机辅助工具。
尽管体积小,但经过整整一个季度的研发,最近已取得了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