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历史>人在大宋,无法无天> 第二百八十三章 国家建设与出大事了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百八十三章 国家建设与出大事了(2 / 2)

运气好抓回来,且卷走的款项财产还在,那就好说。


要是运气不好,百姓只能认栽。


这个月又上来一批新的特殊案件判决公文,赵骏随意翻了两页,目光注意到里面一件案子,笑道:“没想到大宋遥遥领先啊。”


“怎么了?”


蒋堂纳闷道。


“这典房制度有点意思啊。”


赵骏指着这桩案子道:“让我想起了后世韩国的全租房。”


这个案子是一个百姓花了房价的60%租了一套房子,按照契约,三年后房东应该把钱还给他,结果房东做生意失败,没钱还了。


开封府于是判决,这名百姓再添大概32%的房价,把这套房子从房东那过户给他,算是以92%的房价把房子买下来。


“全租房是什么?”


“跟这个典房制度一个意思。”


“韩国也缴纳大笔款项租房?那他们为啥不干脆买房?”


“因为买不起嘛,这大笔款项还是找银行贷的。”


“哦。”


蒋堂点点头:“那确实跟这典房很像,也是借来的。”


《水浒传》中说武大郎在县城租了一套宅院,他一个卖烧饼的怎么有钱租一套不错的小院子?


就是靠类似于全租房的形势,以房屋总价百分之五十的价格租来,大概两三年后,房东会把这笔钱还给他,形成了大宋独有的典房制度。


至于武大郎租房的钱哪里的呢?一是靠借贷,二是靠老婆潘金莲的嫁妆首饰。


史料记载,这种方式在北宋非常流行。


因为北宋的形势跟韩国有点像,由于经济发达,百姓都进城务工,除了首都开封以外,其余三京以及很多二三线城市也都聚集了大量务工人员。


这就造成房价暴涨。


到宋徽宗年间,汴梁的房价那简直是扶摇直上,普通汴梁打工人按每天100文收入来算,一个月就是3-4贯。


可当时汴梁外城最普通的一间民宅都价值三四千贯,贵一点的八九千贯。稍微上点档子的宅子都要好几万贯,内城豪宅更是涨破天际,数十万乃至上百万贯的都有。


苏轼为了买房卖了很多字画,还找弟弟借钱,才勉强凑足了买房款。他弟弟苏辙当了宰相,一直到七十岁都还在租房子住。


显而易见,即便是最普通最外围的民宅,普通人也要不吃不喝上百年才能买到。


由此就催生了租房业务的繁荣。


这典房制度就来源于此,后世韩国的全租房业务似乎是全球首创,实际上在大宋早就出现过。


赵骏说道:“现在咱们大宋的情况跟韩国有点像,都是汴梁集中了主要工商业,经济繁荣,百姓大量云集,租房困难啊。”


“这倒是,如今很多官员都在外城,乃至城外租房住,不上朝的还好,要是需要上朝的可就难受咯。”


李迪说了一句。


赵骏想了想道:“未来汴梁肯定要重新规划,jūn_duì 建设好了,要城墙有锤子用,留一部分当旅游景点就行。不过就算推倒重新建设,也还是以后再说,还没学会走就要跑可不行,先搞搞廉租房吧。”


“何为廉租房?”


“就是咱们店宅务管理的公宅。”


“多建公宅吗?可城里哪还有地建公宅啊。”


“那就在城外建。”


赵骏说道:“明年开始,把官府建设的工坊全都搬迁到城外去,再通过廉价地租,把城里的私营工坊也吸引到城外去,将城乡结合部搞出来,这样人口就会往城外流动,也能缓解城内的租房压力。”


这建设一个国家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哪怕高屋建瓴,有未来的发展可以照抄照学。但毕竟是古代社会,不管从发达程度还是体制程度与后世还是不一样。


所以每一步的建设都要小心谨慎,按部就班,不能一蹴而就。


现在的情况就是,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赵骏哪怕领先那么多时代,也无法提前预知问题,在源头上解决。


或者说他能够预知问题,可问题实在是太多了,他是人不是ai,不可能什么事情他都提前做好。


因而也只能一步步来。


蒋堂担忧道:“城外的建设很差,各种设施也跟不上,贸然把工坊都迁过去,会不会造成什么问题?”


“不会的。”


赵骏笑道:“工坊最大的需求是什么?是交通,汴渠又不止城里有,西城外,东城外,南城外都有河流用于交通,工坊把商品做出来,通过河流把商品运走,就是他们最大的需求。而其余配套设施则需要的是工坊,工坊到哪,他们自然也会跟着去哪。”


“原来如此。”


蒋堂一想也是,工坊制造需要的是原材料以及商品成品售卖,这两样都要交通,只要在运河边上,不就都能解决了吗?


赵骏又沉吟道:“这典房制度和全租房一样,房价一直在攀升的时候,这个问题不明显,也不会给百姓造成什么麻烦。一旦房价下跌,会出现韩国那样暴雷,以后麻烦就大了。”


“汉龙的意思是现在整改?”


晏殊连忙关心询问,他手底下房产可多了,史料记载这厮甚至有很多家店面,而且大多数都以这种形式租赁出去,要是整改的话,那他就损失大了。


赵骏想了想道:“暂时先不整改吧,照目前的形势来看,汴梁的房价估计还能涨个百来年,大面积暴雷估计是不会出现。但我们也不能把雷埋给后人,法律上不禁止典房,可必须要从政策上扼制。”


“如何扼制?”


众人也都很关心,他们这帮宰相个个非富即贵,除了少数几个如蒋堂这样的以外,哪家没多几套房子?


“首先是建立各部门家属院吧。”


赵骏说道:“官员就别在外面租房住了,有能力的自己买房,没能力的就住家属楼。其次是刚才说的把人口往城外迁徙,扼制城中房价。接着就是城市化扩张,把岳台、清城纳入开封府。最后就是继续增大廉租房建设,几轮下来,平抑房价,自然也就能扼制典房制度。”


人口都流向城外去了,房价就会降低,能租的房子以及廉租房多了,自然能让租金下降,租金和房价降了下来,典房制度就会变得不太划算,那选择这个制度的人就会越来越少,雷当然也不至于埋到以后去。


“嗯。”


众人听了也没说什么。


虽然这样做会一定损失他们自己的利益,但这毕竟是对国家发展有好处的政策,谁敢阻挠啊。


当下他们就开始商量了一会儿细节。


而到了上午巳时末,眼看就要吃中饭的时候,外面范仲淹急匆匆进来道:“出大事了。”


请收藏:https://m.biquxx.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